鼓励人写好字的格言,坚持写好字的句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6 21:54:24

曾国藩的家书很有名。里面是他写给家里人的心里话。这些话不绕弯子,很实在。曾国藩谈读书,谈做人,谈怎么看待不顺心的事。他的话隔了这么久,读起来还是很有味道。

鼓励人写好字的格言,坚持写好字的句子(1)

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曾国藩坦言自己不耐深思。长时间思考便感头昏脑胀。因此他常常放空心思不想正事。借此悠闲涵养心神。这是为了谨遵父亲保重身体的训诫。可见他注重劳逸结合与孝道。他并非懒惰,而是懂得张弛有度。

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曾国藩教导弟弟学习不必急于求成。看到弟弟对知识已有领悟和心得。只是实践起来还不够熟练,手跟不上想法。这体现了他的耐心与细致。他明白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强调领悟比单纯追求速度更重要。

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

曾国藩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常常自己忽略放过。他决心以后要时刻想着改正过错。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要警醒惩戒。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令人敬佩。体现了儒家修身中“自省”的功夫。认识到改过之难,所以要时时警惕。

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家信中指示弟弟要节制劳累。节制*,节制饮食。曾国藩叮嘱自己要时刻牢记并反省。这“三节”是重要的养生之道。也是修身的关键环节。平实的语言包含着对自身和家人的关切。反映了他对日常细节的重视。

吾尝见朋友不中牢*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我曾见过有些朋友考试失利后。过分地发牢*抱怨。他们后来大多人生道路不顺畅。因为无缘无故地抱怨上天,上天不会容许。无缘无故地指责别人,别人也不会信服。说明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反而有害。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这句从反面说明决心之重要。如果自己不能振作奋发,缺乏自强的意志。那么即使在自家书房也不适合读书。就算身处清静之地,甚至神仙般的优越环境。也无法真正静心学习。说明内因是学习成败的根本。

鼓励人写好字的格言,坚持写好字的句子(2)

男虽终身在礼部衙门,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

曾国藩表达自己的职业态度。即使一辈子在礼部衙门工作。为国家办理那些常规的事务。只要能做到一丝不苟,从不松懈。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这也是他内心深处非常愿意做的事情。体现了敬业和负责的精神。

屈于小试,辄发牢*,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有人在小小的考试中失利。就立刻大发牢*抱怨。曾国藩私下里觉得这种人志向太小。所忧虑的事情也太不大气了。他认为真正的考验远大于此。眼光应放长远,不应为小挫折所困。体现了他对格局的看重。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君子确立志向的标准极高。需要有视天下人为同胞,万物为同类的博大胸襟。追求内在修养成圣贤,外在建功立业的境界。这样才不辜负(忝tiǎn)父母的养育。才不愧是天地间一个完整的人。体现了儒家最高人格理想。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所以君子所忧虑的事情。是忧虑自己比不上古代圣贤舜和周公。是忧虑自己的品德没有修养好。忧虑学问没有研究明白。这种忧虑是关乎道德学问的内省。境界远超常人对个人得失的计较。

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至于个人身体好坏,家庭温饱与否。世俗评价的荣辱得失,地位高低或好坏名声。君子本来就没有时间去忧虑这些事情。他强调君子应关注更宏大的目标。不应沉溺于俗世纷扰和个人利益。

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既然自己被称为读书人。那么就必须实践《大学》这本书。《大学》是儒家经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必修课。强调了读书的目标是明理和实践大道。

鼓励人写好字的格言,坚持写好字的句子(3)

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这是曾国藩对科举考试的看法。他认为考场之中。只有文章写得不好却凭运气侥幸过关的人。绝对不会有文章写得精彩反而被埋没的情况。他以此鼓励家人不必担心才华被埋没。只需专注于提升自身学问和写作水平。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我们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保持谦虚。努力革除骄傲之气,极力戒除自我满足。不要因为自大而被别人看不起、嘲笑。这样才能够取得进步。再次强调谦虚对于学习进步的极端重要性。

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要下功夫的地方,不过两件事。一是格物,一是诚意。格物是探究事理,获得知识。诚意是笃实践行,表里如一。曾国藩抓住《大学》的核心。指明了学习和修身的两个关键用力点。非常精炼扼要。

切己体察,穷其理。

要结合自身实际去体会考察。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这是对“格物”的具体解释。强调学习不能浮于表面。要联系自身,深入思考,弄清原理。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学习态度。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古书上说:“懂得道理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实行这些道理。”曾国藩引用古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知易行难”是普遍现象。勉励自己和家人要克服困难,将所学所知付诸行动。

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有了好的老师和有益的朋友。从各方面来督促、扶持。就只能进步而不会退步了。曾国藩深知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强调良师益友的监督和帮助作用。说明交往对修身的重要性。

鼓励人写好字的格言,坚持写好字的句子(4)

切不可因愤废学。

千万不能因为一时气愤或受到挫折。就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这是曾国藩对处于逆境中人的告诫。强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学习。保持学习的持续性至关重要。体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至于外在的功名和富贵。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一丝一毫都不能由自己做主。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结果如何,就听凭天意安排。千万不能对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体现了务实和知命的人生态度。

总期不自满足为要。

总而言之,重要的是不自我满足。这句言简意赅,是修身进德的关键。只有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才能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这是保持进取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曾国藩对自我提升的严格标准。

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并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那么自然会有所成就。曾国藩点明了成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立志与恒心。这是他一生践行的信条。也是对子弟最恳切的期望和教诲。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我们人一生只有两件事情最可靠。一是增进德行,一是修炼学业。增进德行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爱待人、遵守道义。修炼学业就是作诗、写文、练书法等。指明了人生努力的两个主要方向。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增进德行和修炼学业这两件事。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决定。努力得到一尺的进步就是自己的一尺。得到一寸的收获就是自己的一寸。强调了在这两方面,付出与收获直接相关。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今天在德行上进步一分。就算为家里积累了一升谷物。明天在学业上修炼一分。又算为家里多攒了一文钱。德行和学业都增长。家业家底就像这样日益丰厚起来。用生动比喻说明德业积累的价值。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