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苇渡江启宗门法渚;
九年面壁传冷坐禅心。
作者为佚名(题达摩亭)。浓缩达摩东渡传法、面壁修禅的典故。"一苇"象征佛法渡世之轻灵,"九年"凸显修行定力,展现禅宗初祖开宗立派的艰辛。
4. 做好人,身心正,魂梦安稳;
行善事,天地知,鬼神敬钦。
作者:佚名(题禅堂)。以通俗语言传递佛家因果观。强调修身行善对精神安宁的直接影响,融合儒家伦理与佛教业报思想。
5. 山色溪声涵静照;
喜园乐树绕灵台。
作者为乾隆(题千佛殿)。借景喻禅,动静相生。"静照"暗合禅宗观照本心,"灵台"指代佛性,展现皇家对禅意美学的理解。
6. 万法皆空归性海;
一尘不染证禅心。
作者:佚名(题面壁石亭)。直指佛法核心。"万法皆空"呼应般若思想,"一尘不染"强调修行境界,对仗工整且义理通透。
7. 墨者以兼爱为心,世路不平,其支流衍为游侠;
佛家发普度之愿,恶魔难伏,假柔术济之慈悲。
作者:佚名(题少林寺)。将墨家侠义精神与佛教慈悲济世结合,解释少林武学"以武止戈"的深层伦理,体现禅武合一的独特文化。
8. 达摩碰壁而面壁、问壁、敲壁、破壁,壁立三千大世界;
佛法成空却住空、行空、悟空、化空,空观万劫恒河沙。
作者:佚名(现代新题联)。巧用顶针手法,通过"壁"与"空"的辩证演进,展现禅宗破除执念、证悟真如的修行次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