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神情的唯美诗句,表达心境唯美诗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16 23:14:53

表达神情的唯美诗句,表达心境唯美诗词(1)

0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鸟鸣涧》创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诗人游历江南之时。此诗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时,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作。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诗人紧扣“静”字着笔,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表现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极见诗人的禅心禅趣。

0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竹里馆》便是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心境写照。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闲坐,弹琴并高歌长啸的情景。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天上的明月静静地陪伴着他。

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闲适,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则进一步以明月为伴,凸显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心境的空灵。

王维运用简洁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以竹林、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这种以自然为友、与明月相伴的情怀,展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和追求自由、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人通过弹琴长啸的动作,也流露出一种超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情感状态,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禅意。

0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此诗创作于唐天宝年间,当时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了辋川别业,其中鹿柴为其胜景之一。王维与好友裴迪逐处作诗,共同编成了《辋川集》。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点出山的空旷与寂静,人迹罕至;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短暂的声音打破了山的寂静,但并未改变其整体的清幽与寂寥;

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由声转色,描绘了落日余晖穿透深林,映照在青苔上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幽静与深邃。

王维运用简洁清新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禅意。他以空山、深林、青苔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寂幽深的境界,通过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的手法,把禅意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不仅展现了山谷的幽静与美丽,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0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创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期,具体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这两句通过竹林中的喧笑声和莲叶轻摇的景象,暗示了浣女归来和渔船穿过的动态,为画面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最后,“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诗人表达了对眼前秋景的喜爱与满足,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王维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竹林喧笑、莲叶轻舟等意象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鲜活的山水画卷。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山村的幽静与美丽,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05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创作于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则因被排挤出朝廷而踏上此次旅程。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诗人以归雁、蓬草自比,抒发了自己如蓬草般随风飘荡、远赴边塞的飘零之感。

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落日浑圆,景色壮丽。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边塞生活的风貌,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王维以记行的方式,将出使塞上的旅程与所见风光巧妙结合,既写出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又抒发了自己被排挤的孤寂与悲伤。

然而,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和净化,从孤独、寂寞和悲伤中升华为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其坚韧和豁达的胸怀。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边塞的壮丽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表达神情的唯美诗句,表达心境唯美诗词(2)

06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王维《田园乐》

王维创作的一首六言绝句,属于其后期的作品,主要描绘了退居辋川别墅时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此诗如同一幅细腻而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清晨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首句写出了桃花在雨后更加娇艳欲滴的状态,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次句则通过描绘柳树不仅生机勃勃,更因朝烟而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美感,进一步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接着,“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这两句通过“花落”和“家童未扫”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悠闲;同时,以“莺啼”和“山客未眠”来衬托清晨的清幽与僻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王维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清晨乡村的美丽与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通过状景体现了山野生活的意蕴,不仅描写了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更在字里行间深婉委曲地显露出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田园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诗人的闲适之情。

07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创作于他隐居辋川蓝田时期。此时的王维已步入晚年,过上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对现实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转而专注于修身养性与自然亲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开篇即展现了雨后村落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炊烟与饭菜的香气交织,透露出一种质朴而温馨的气息。

接着,“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这两句以白鹭的飞翔和黄鹂的啼鸣,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整个田园风光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这里,诗人以朝槿的晨开晚谢比喻时光的流逝,以松下素食、和露折葵描绘了自己简朴而清净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的超脱。

最后,“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这句以鸥鸟猜疑的设问,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自然的闲适之情。

王维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将田园风光的美丽与隐居生活的闲适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既展现了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尘世的超脱,流露出一种闲情逸致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08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隐居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读书期间,大约在其十八、九岁时。此诗描绘了诗人上山访道士而未遇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卷。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犬吠与流水声交织,桃花带露,展现出山间的宁静与美好。

接着,“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这两句以野鹿的隐现和山寺钟声的缺失,进一步烘托出山林的幽静与神秘,也暗示了道士的踪迹难觅。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这里,野竹与云气相映成趣,飞瀑与山峰相得益彰。

然而,“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结尾处,诗人以道士不遇的遗憾,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景美情深,既展现了道士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生活情境,又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09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这首诗记述了诗人春日游览的过程,他将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尽情观赏春光。

诗中描绘了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仿佛故意要沾湿诗人的衣裳,而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无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轻舞,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诗人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而是着重刻画了春天的风雨,这些寻常事物在他的笔下变得有色有味,真切感人,韵味十足。

整首诗从感觉入手,重点表达了诗人春游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切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10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具体创作时间及地点虽不详,但广泛流传并深受赞誉。此诗被视为李白名篇之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深沉的离愁别绪。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诗人以孤蓬比喻友人,形象地表达了友人即将远行、漂泊无定的境遇,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诗人以浮云比喻游子的心思,以夕阳余晖比喻难舍的友情,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不舍。

“频频挥手”与“马儿嘶鸣”的细节描写,则更加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的感人场景,使得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全诗意境开阔,情真意切,语言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既展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

表达神情的唯美诗句,表达心境唯美诗词(3)

11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一首山水诗。

楚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前两句铺叙天门山的雄奇与江水的浩荡,楚江如巨斧劈山,江水东流回旋,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后两句则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去的远景,小船悠悠,落日余晖,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种动态美与和谐美。

全诗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同时,这首诗也表露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情感和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创作时间虽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可能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诗中,李白以“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氛围,群鸟高飞、白云飘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

接着,“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两句,诗人将敬亭山拟人化,赋予其生命与情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情感与相互理解,也透露出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安慰与寄托的心境。

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构思,将敬亭山描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诗不仅表面上描述了诗人独游敬亭山的闲情逸趣,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其对于生命历程中旷世孤独感的感悟。

诗人通过与自然景物的对话与交融,展现了自己的孤独与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的坚定信念。

1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曲。此曲以简练而深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伤肃*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曲中,马致远以“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开篇接着,“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这两句以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温馨景象,与前面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游子的孤独与漂泊。

再往后,“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古道、瘦马、西风、夕阳,这些意象共同勾勒出一幅游子艰难前行的画面,充满了哀伤与无奈。

最后,“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这句点明了游子的孤独与漂泊,也收束了全曲的情感。

创作背景方面,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始终未能得志,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这首《天净沙·秋思》便是他在羁旅途中,面对凄凉的秋景,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时所作。

马致远以多种景物并置,言简而意丰,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巧妙地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全曲篇幅虽短,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通过这首散曲,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马致远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更体会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创作的精神风貌。

14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

此诗为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正居住在成都的草堂。

诗中,“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描绘了春天里江山如画、花香四溢的美景,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接着,“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这些细腻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泥土的松软、燕子的忙碌、鸳鸯的悠闲,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春日画卷。

在这段时期,尽管诗人身处异乡,但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光,他的心情也变得格外愉快,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以清新明丽的笔触,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意境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流畅,毫不雕琢,却又不失工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这首五言绝句,无疑是杜诗中别具风格的篇章,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15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我敲打树枝赶走了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枝上不停鸣叫。它的叫声会惊破我的好梦,不能到辽西与戍守边关的亲人相见。
此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

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第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

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表达神情的唯美诗句,表达心境唯美诗词(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