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重点攻坚项目,到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超大型集装箱船、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等重大制造工程;
从肿瘤细胞代谢感受、干细胞胚胎发育、分子人类学等基础研究,到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个性化功能重建、二氧化碳转化和手性催化等成果转化应用,再到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等智能化前沿技术……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强国的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学精神。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大型科创先锋访谈节目《未来说:执牛耳者》第三季,上周末起登陆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周六、周日晚20:10播出。
同时,上海中心大厦126层阻尼厅里,还举办了节目落地展览“执牛耳者——上海科创先锋展”。这场位于上海最高地标的展览,展出了节目中受访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贵展品,展览还将在上海科技馆等科普场馆进行巡展。
节目从“科学之巅”、“大国重器”、 “医学探索”、 “极限挑战”、“上海品牌”、“关照未来”、“海运崛起”、“基因溯源”八个维度,解读各重点科研领域16组共18位科研领军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记录着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和“大国重器,执牛耳者”的风采。
与上一季节目相比,全新推出的“请回答2019”版块,以丰富的电视手段,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历史资料的挖掘,通过科学发展的时间轴,挖掘出国家发展与人物命运唇齿相依的史诗故事。
节目中,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郝永强,分别请来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师:叶叔华院士和戴尅戎院士。
两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依然精神矍铄,坚持上班、活跃在各自的科研岗位。93岁的叶叔华回忆起当年为建设25米射电望远镜在穷山峻岭奔波的岁月,一句“死也值得”展现出无私奉献照亮伟大征程的赤子之心。85岁的戴尅戎,讲述起为祖国奉献青春仍然满腔热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带来被称为全球十大创新技术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直率地详解了自己“北斗狂人”称号的来源,这份“狂”来自他不走寻常路的创新实力和坚持。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裁、上海汽轮机厂总经理阳虹,从女性的视角带我们走进机械大制造,为我们诠释了汽轮机这个作为“动力之源、光明之源”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工业美感。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总工程师严云福在节目中呈现了一个从未亮相过的 “活体沙盘”,那就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团队,他们用15年时间研发、打造出洋山四期自动化的智慧码头。
科学家们带着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在节目中都表达了真实的心路历程和深沉的科学初心,他们是这些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也是我们最值得追的那颗“闪亮的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