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弊端,推广普通话弊端的例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5 14:53:13

作为海外最大的华人国家,新加坡自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就一直大力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感。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在向外界展示一种"多元种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社会现象。

为了更好地让国内最大的种族——华人(占总人口74.3%)之间有着共同的交流语言,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发起了著名的"讲华语运动"。这一运动持续至今,虽然对普及标准普通话方面有了一定的帮助,但它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谈一谈这项知名的语言推广运动。

一、"少说方言,多说华语"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为了保证各族群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可以跨种族进行沟通,当时的新加坡政府规定,以英语作为国家的第一官方语言。到70年代中期,国家的主要交流语言仅有英语一种,中文(华语)、泰米尔语和马来语仅在单一族群间进行交流。

推广普通话弊端,推广普通话弊端的例子(1)

1965年新加坡独立庆典

70年代末,新中两国关系日趋紧密,为了方便日后与中国进行商贸往来,新加坡政府决定在华人社群中推广双语活动,即在保留英文教育同时,学习更为专业正确的中文,以代替华人社群普遍使用方言的情况。

当时的新加坡华人社群,普遍来自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方言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客家话、潮汕话、广府话、闽南话、海南话......同一种东西,有着不同的方言发音,不利于跨地区人员的交流。所以新加坡政府决定开展一项全民性的强制语言推广运动,让华人社群学会一口流利的中文。

推广普通话弊端,推广普通话弊端的例子(2)

1979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决定开展"讲华语运动",由新加坡文化部负责推广,首届运动口号也是简单明了:"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下图)。根据首届推广华语运动委员会主席欧进福的回忆,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后,政府还邀请了一些语言和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对于是否展开此项活动进行了座谈。

推广普通话弊端,推广普通话弊端的例子(3)

与会专家经过多方讨论,认为这项运动有利于华人社群之间的更好交往,而且还可以帮助年轻一代的华人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通过母语认识自己文化的根源。1979年9月7日,"讲华语运动"正式在新加坡开展。李光耀在开幕仪式上介绍了政府举行该项活动的初衷,目的是要彻底改变华人长期讲方言的习惯,简化新加坡华人社群之间的语言环境,以华语取代方言,从而创造有利成功推行双语敎育计划的语言环境。

推广普通话弊端,推广普通话弊端的例子(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