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册家长留言简短,幼儿园小班家长留言简短100条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4-26 18:00:02

“我觉得……”“那是你觉得。”
“我看到……”“那又怎么样?”
“你能不能……”“我不能!”
后台有家长留言说,她孩子才上小学五年级,但“顶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不管家长说什么,孩子总能一句话把人激怒。
虽然很多人认为孩子“顶嘴”是好事,说明有主见,但这位家长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孩子的“不上进”和“不尊重”。
“自己做错了也不认错,总是对着干,虽然知道打多了不好,但这怎么忍得住?”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烦恼,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开始不听话了。
动不动就“怼”人,确实会让父母感到焦虑:这孩子还有没有救?
其实,养育孩子就像编写程序一样,很难一次就顺利运行,都需要反复调试。
只有对“出错”有所预期,我们才不会在系统报错时,气得疯狂地敲回车。
这时,我们才能平静地翻阅从前的日志,一步一步检查:
孩子总这么做、这么说时,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是我们忽略了的?
这些语言背后的“潜台词”究竟是什么?
“顶嘴”潜台词一:“我需要被看见”
之前有位宝妈向我求助:
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她想给孩子报个数学思维课,但孩子一提到这事就坚决反对,说“不行”“不上”。
这位宝妈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我建议她把“自己担心孩子数学学习会遇到困难”以及“想给孩子报班”的心情和诉求表达清楚。
结果,这位宝妈回复:“试过了,没用。”
在她看来,沟通失败了。
但在我看来,如果真的都表达清楚了,那“沟通已经完成了”。
很多父母所谓的“沟通”,其实是想让孩子“听我的”。
这不叫沟通,这叫说服。
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很“民主”,很“讲道理”:你看,我事事都和你商量,事事都是为你好。
但实际上,孩子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你从来都不听我说,你从来都没真正关心我。
这叫孩子怎能不“顶嘴”呢?
孩子需要“被看见”。
孩子的叛逆背后,往往是父母自身的固执和执着。
父母总是自顾自地表达,很少去“好奇”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是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所知的道理和方法,但同时也想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思路。
如果孩子不想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他的痛苦、他的担心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这位宝妈后来又和女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她发现,原来之前最让她愤怒和害怕的情况根本不成立——女儿并不是对学习不上心,也不是不想在数学上努力。
只是她一上数学课就紧张,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她怕报了班也很难有收获,不仅白花钱,还会让自己更害怕数学。
于是,她们约定先一起多玩数学游戏,提升数感和思维;同时在家里听一些教辅自带的录播课,等录播课听着不费劲了,再去尝试报班。
你看,当我们有意识地去看见孩子时,我们的方法和建议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
“顶嘴”潜台词二:“我需要尊重”
孩子顶嘴,有时也是在表达他们需要被尊重。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被忽视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顶嘴来争取关注。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无条件地顺从孩子,而是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某个活动,父母可以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呢?有什么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吗?”
通过这样的对话,父母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还能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顶嘴”潜台词三:“我需要支持”
孩子顶嘴,有时也是在寻求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通过顶嘴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挫败感。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例如,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努力。
通过这样的支持,孩子会感到更加自信,也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帮助。
“顶嘴”潜台词四:“我需要理解”
孩子顶嘴,有时也是在表达他们需要被理解。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时,他们往往会通过顶嘴来发泄情绪。
父母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
例如,如果孩子因为某个朋友的背叛而感到伤心,父母可以安慰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让你感觉好一些。”
通过这样的理解,孩子会感到更加温暖,也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结
孩子顶嘴,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
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尊重、支持和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用权威压制。
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有效减少孩子的顶嘴行为,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养育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幼儿园手册家长留言简短,幼儿园小班家长留言简短100条(1)

幼儿园手册家长留言简短,幼儿园小班家长留言简短100条(2)

潜台词二:“你总是否定我!”
许多家长常常感叹,自家孩子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心里只有“玩”字。有位家长曾无奈又搞笑地分享道:“我明明是在听他的意见,他却总是说:‘妈妈,我能玩一会儿游戏吗?’”
我们确实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地变得“上进”和“自觉”。当你费尽心思地管教,却换来孩子的顶嘴,这确实让人头疼。那么,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呢?
我们需要从根源入手,探究孩子这种“自主”能力的形成过程。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的成长被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或者说冲突。这些阶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阶段冲突的解决情况。
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冲突得到了妥善解决,他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并取得积极的发展成果。反之,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孩子可能会陷入消极的循环中。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自主”问题时,不妨回顾一下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支持他们。

幼儿园手册家长留言简短,幼儿园小班家长留言简短100条(3)

0-1岁:建立信任与亲密(或产生怀疑与疏离)1-3岁:发展自主性(或产生羞耻感)3-5岁:变得积极主动(或感到压抑与内疚)5-12岁:体验勤奋与自信(或变得自卑与退缩)12-18岁:发展自我认同(或自我感觉混乱)

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常常羡慕那些自信、主动、积极、自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否显而易见,都在孩子的照护、行走、说话、自由活动、设定目标、参与互动等细微环节中,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孩子总是“顶嘴”,这恰恰说明他在早期的自我发展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接管孩子的行为,用诸如“你懂个什么?”“说了你也不听!”“你看看别人……”“你必须按我说的做!”这样的话语来打压孩子。相反,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
1. 积极看待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顶嘴的背后可能有其合理的原因,比如他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或不满,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
2. 多用赋能式沟通:采用“描述行为” “肯定动机” “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例如,即使孩子对你说话不客气,你也可以这样回应:
- “你对妈妈说话这么直接,看来你有自己的想法。说来听听吧,看妈妈怎么帮你解决。”
当我们不再“习惯性否定”孩子,孩子对我们的“习惯性反抗”才会逐渐减弱。通过积极的沟通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我,建立自信,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幼儿园手册家长留言简短,幼儿园小班家长留言简短100条(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