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充满说服的世界,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说服和被说服。我们都想影响别人,但事实却是经常因别人的影响成为棋子工具。为什么?因为我们头脑中缺乏一些观念,导致我们不敢进行说服,认为说服很难,不敢直面挑战。今天,我们将通过解读故事,帮大家树立有关说服的三大观念。
我们今天解读《东周列国志》有关说服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声威大震,周天子下劳晋文公于践土,策命晋文公为方伯,得专征伐。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又一霸主。
晋文公为霸主期间,还算赏罚分明,因此诸侯臣服。只有郑国,在臣服于楚国还是晋国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左右摇摆。朝秦暮楚,就是说的他。没办法,谁让郑国弱小,地理位置又恰好在晋国、楚国之间,谁也得罪不起,只能玩这样的危险游戏。
晋文公看郑国如此暧昧,表面上臣服于晋国,暗地里又和楚国打的火热,十分生气,决心要教训一下郑国。于是晋文公约了关系不错的秦穆公,一起来讨伐郑国。
两个大国,打一个小国,跟玩儿似的,不久便兵临城下,把郑国都城围了起来。
小小郑国,怎能对抗两个大国的合围?情急之下,郑伯启用了年老体衰,一生未得重用的烛之武,要凭借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国兵马,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人家大老远劳师动众的打到家门口,想要凭着一个人的三言两语,就让人退兵,郑伯是真敢想,烛之武也真敢做。
这里我要说一下有关提升说服力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或者说头脑里首先要拥有的意识: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说服的。我们要提升说服力,必须要形成这样的观念。有了这样的观念,学习具体的方法才有意义和战斗力。
烛之武趁深夜,縋城而出,奔向秦军营寨。将士把守,不让烛之武进入。见不到要说服的对象,这种场景似曾相识吧?多少业务员,被门卫、保安、前台拒之门外,不得已而灰溜溜打道回府,一无所获。难道烛之武也要灰溜溜的再翻城墙回去吗?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烛之武放声大哭,士兵无奈押他来见秦穆公。进不了客户大门的销售员们,看看烛之武,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头,尚且能抛下面子,凭撒泼大哭这种方法,见到必须要见的人,难道不能想一想,阻止你进门的,到底是看门人,还是心中缺少的那份勇气和决心?
有些人,必须要见,有些人,必须要去说服,这个时候,不能有一丝退缩。而且越难见到的人,越难被说服的人,价值越大,给你的机遇越大。想提升说服力的朋友,要敢于挑战这样的时刻。
秦穆公问道:来者何人?
烛之武对曰:郑国大夫,烛之武。
秦穆公:为何事大哭?
烛之武:哭郑国将要灭亡。
秦穆公:郑国要灭亡,你在我这哭什么,回去哭。
烛之武:我哭郑国,也哭秦国。郑亡不足惜,秦国才可惜。
穆公大怒:我秦国有什么可惜之处?说的不合理,立马*了你。
烛之武面无惧色,显然是有备而来。前番“故弄玄虚”,不过是引起穆公兴趣的方法,挣得宝贵机会,得以进行说服。说服,说什么,说的必须和对方利害息息相关,否则,别人怎么会有兴趣听你说?怎么引起对方的兴趣,以后的文章我们会总结,这里不做深谈。
烛之武说到:秦、晋合兵围郑,郑国灭亡,板上钉钉。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老臣又怎敢多说?郑国灭亡,对秦国不但没有好处,还有损秦国利益,您何必劳师费财,给别人免费打工呢?
秦穆公:你说无益有损,何出此言?
烛之武:郑在晋的东边边界,秦在晋的西边边界,秦在东边隔着晋,在南边隔着周,能越国这两个国家占用郑国吗?郑国灭亡了,所有土地都将归晋国所有,秦能得到一寸土地吗?
况且,秦晋两国,毗邻并立,势不上下,晋越强,则秦显弱。为别人扩张土地,而是自己国家相形见绌,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做。
且晋惠公曾经将河西五座城池许诺给您,回头便不认账,这是您亲身经历。您曾经三平晋乱,晋国有丝毫回报之举吗?
晋侯(晋文公)自复国以来,增兵添将,天天想着兼并土地增强实力。今天在东边开拓疆土,郑国就面临灭亡,改天必定想着在西边拓展疆域,那时麻烦就到秦国了。
您应该听过假途灭虢的往事吧?晋国阴谋多段,假虞国以灭虢国,旋即又灭了虞国。虞君不智,帮着晋国灭了自己,怎么能不借鉴啊!
您带给晋国的好处,不足以凭恃,晋利用秦国,动机又深不可测。以您的贤明聪慧,反而落入晋国的诡计,这就是我所说的无益而有损,所以痛哭啊!
秦穆公静听良久,悚然变色,频频点头,说到:大夫所言极是。
秦穆公百里奚忙说:烛之武是有名的辩士,这是要离间秦晋两国,君不可听之。
烛之武忙道:君如果肯放弃攻城,我愿意代表郑国与您订立盟誓,您日后有事于东方,行李往来,供给皆由郑出,郑就好比您的外府啊!
秦穆公听罢很高兴。与烛之武歃血为盟,当夜班师归去。并且留下三员大将,两千兵马帮助郑国守城。
烛之武不仅劝退了秦军,还有意外收获,这样的说服力,不服行吗?
我们总结一下,烛之武的说服智慧,提炼提升说服力,必须树立的三大观念。
观念一、心理建设层面。就是我们前文所说,头脑中要确信“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我可以说服任何人”。这是提升说服力,要树立的第一观念!这是洗脑吗?当然不是,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能被说服的。理论是什么?我想以牛顿力学加以解释。
物体在不受外力干扰或者合力平衡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我们处在人际社会中,不会不受“外力”干扰,我们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做事,不过是“外力”稳定罢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说服,就是平衡的合力之外的另一种力量。这个力量的大小及方向,决定个人是否改变态度和行为。我们的说服,如果与对方目标方向大致一致,则说服毫不费力;如果与对方方向相反,只要力量足够大,当然也能使对方转向。
我们的力量不够大怎么办?就要想办法调整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其他力量,使其他力量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偏移。这就要求我们在说服前,了解对方的目标方向,以及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其他外部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其他外部力量是指和对方密切相关的任何事,比如亲属、朋友、对手、伙伴等等。
烛之武一把年纪,心理建设的相当好。他信心满满的来说服兵临城下的秦穆公,就是有把握能说服他。他个人的力量虽小,但是他关注到了作用在秦穆公身上的其他外力,他分析了这些外力,调整和改变了这些外力的方向。这些外力就成了烛之武的助力,他的说服才如此有力量。
观念二、越难见的人、越难说服的人,被说服之后,带给你的收益越大。说服一个没资源的庸人,没什么好处;说服一个拥有资源的大佬,收益可想而知。说服靠的是大脑和嘴巴,实际成本为零,所以有什么好犹豫的,想想你身边有没有手握资源的大佬,大胆的去说服他以实现你的意图,你没有成本,却可能收获巨大,划得来。
烛之武一个快入土的老人,没有带礼物,没有好身份,凭着一张嘴,说服秦穆公退兵,并协助郑国防守。说明在危机中蕴含极大机遇,而这个机遇,只有说服力极强的人能博取。
3、确保你所说的,是和对方利益相关的。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做事,而不说明所做的事和对方有什么关系,就是没有把力气使在对方身上。对方不会有任何感觉,更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烛之武所说,句句不离秦国利害得失。他哭,说为秦国哭。他说郑国灭亡,对秦国没好处,反而有害处。他举例说明帮助晋国,是没有回报的,是出力不讨好的,晋国是个善于恩将仇报的国家。他说留下郑国,方便秦国日后东征。每一句都是和秦国相关,秦穆公怎能不用心思考?
想要提升说服力,这三大观念必须树立:我能说服任何人,我要说服那些难说服的人,我要真正的关注说服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