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的枝条多刺,尖锐锋利
图自《博物》2022年9月
摄影/王辰
在古时文人看来,枳不但因果实苦涩而成为烘托甜美橘子的反面植物,而且由于枝条上多有尖刺,堪比荆棘,所以也被用来比喻艰难险阻。例如,汉代《易林》(解释易经的著作)在对“损卦”等卦象的诠释中写道:“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旅客,为心作毒。”正是因为枝条曲折多刺,古人也将枳别称为“枸橘”。
水滴石穿
桂林象鼻山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2月
摄影/杨程远
指不断滴落的水,可以穿透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在地质学上,水滴石穿并不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质地较为纯净的碳酸盐岩,而“水”则是塑造地形地貌的雕刻大师,水的作用方式和能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和速度。
当不可溶的碳酸钙遇到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再经过雨水的冲刷,地壳的抬升,便形成了峰丛、峰林、溶洞等特殊的喀斯特地形。
峰林峰丛形成原理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10月
峰林是“流水喀斯特”,形成源自地面的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处;地质构造的向斜部位和与非喀斯特区相邻并有大量外源水流入的地带。平坦地面上挺立着疏密有致的离散石峰,是当初地面水流在平面满布不及而露出的岛块,经后期的侵蚀、溶蚀并不断崩塌、周壁平行后退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