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电话突然响起。
看到电话另一端是老师,心想着是不是又身体不适了?
谁知,重棒一击!
老师问:周末孩子在家有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
(完全没有啊!)
老师说:问及孩子怎么不参加英语演讲比赛……
儿子说:不想参加,我叛逆了!
说到这,我就明白了!
事情是这样的:
区里有个英语演讲比赛,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要在学校初赛。我问过儿子,他说不想参加。
这学期他说过,各种比赛活动,要看他自己的意愿,不能替他做主。
所以,我问了一次,确认了一次,也就放弃了。
估计是老师又提及,儿子想的是“我又找了老师做他工作”,才会对老师说出那样的话吧!
(至于,还说了啥,不详)
当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用“叛逆”自我标榜时,的确让人不免担心,这个孩子怎么了?
晚上回家,跟儿子进行了深入沟通,达成了一致:
1、认同儿子的情绪,只是单纯要表达“不愿意”的个人意愿;
2、评估儿子的表达,不够“高情商”,略带情绪化;
3、建议儿子的处理,以后只表达想法,不表达情绪(这次可以跟老师聊聊,诚恳道歉——他不愿意,也就不强求了);
4、对于另一个进入复试的比赛,问儿子意见,他想继续参加。
化解青春期“情绪台风”,我用了这三招!
一、不否定“叛逆”,看见背后的成长密码
当孩子说出“我叛逆了”,本质是对独立人格的试探性宣告。
此时若用“你以前多听话”的对比打压,只会激化对抗。
正确示范:
“你说叛逆,其实是想自己做决定对吗?这说明你开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是特别珍贵的成长信号。”
→ 心理学视角:
青春期大脑前额叶发育滞后于情绪中枢,孩子往往“用叛逆表达迷茫”。接纳“叛逆”的合理性,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为沟通打开窗口。
二、用“翻译器”重塑表达,将“对抗”转为“合作”
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支配的感觉。
家长需充当“情绪翻译器”,把孩子的攻击性语言转化为具体需求。
正确示范:
- 当孩子说“不用你管!” → “你希望妈妈信任你的决策能力对吗?”
- 当孩子抱怨“比赛没意思” → “备赛压力是不是超出预期了?看看我们怎么调整节奏?”
→ 心理学视角:
用“需求确认法”替代质问(“你是不是觉得...”“你更需要...”),让孩子从辩解者变为问题解决参与者。
三、建立“弹性支持系统”,给成长留白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不再是全方位保护,而是“安全基地”——既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又确信回头就能获得支持。
正确示范:
1. 设置“决策特区”:划定可自主决定的事项(如课余时间分配),逐步放权;
2. 启动“B计划谈判”:针对演讲比赛,可协商替代方案;
(前阵参加了一个线上的英语演讲比赛,已进入复试环节,儿子说他愿意继续)
3. 创造平等对话场景:让亲子关系脱离“成绩-管教”的单一维度。
→ 心理学视角:
青春期多巴胺分泌高峰让孩子更追求新鲜体验。提供有限选择而非强制安排,既能满足冒险需求,又避免失控。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升级”
面对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危机,家长要完成的课题不是“修正孩子”,而是“进化沟通模式”。
当孩子说出“我叛逆”时,不妨笑着回应:“恭喜你进入人生新阶段!让我们一起练习,怎么把‘叛逆’变成‘有态度的成长’。”
您家孩子有哪些“叛逆暗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共同解码青春期成长密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