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大将蒙恬(图片来源于网络)
纵观长城的历史,秦长城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秦朝修筑长城采用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一直被后世所遵循。意思是当长城修到险峻之处或大河之边时,就不用再砖石垒砌长城了,凭峻岭和河流来防御。但同时也看到由于长城工程浩大,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也是深重的,累死病的人不计其数。人们非常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秦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秦始皇筑长城之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固轻百姓力矣”。
居庸关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修筑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长城遵循了秦朝“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但明朝称长城为边墙,而不称长城,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他对人民群众仇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思想情绪非常了解,因此他避讳了“长城”二字,而将其称之为边墙。
明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城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来,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据董耀会先生讲: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边墙、边垣,主要是明朝的称谓。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