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救书的故事,童年高尔基的小故事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3-07-31 16:52:25

王夫之“嫁书”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王夫之高兴地捡起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

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鲁迅“惜书”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不仅苦读,鲁迅还非常爱惜书籍,从少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鲁迅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鲁迅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童年高尔基的小故事(5)

王亚南“绑书”

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就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王亚南一下子就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1933年,王亚南在从红海驶往欧洲的船上,因遇海浪,大船颠簸得叫人无法站稳,他便叫餐厅的服务员将他绑在椅子上。服务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谁知他却开始聚精会神地读起书来。

闻一多“醉书”

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在他结婚的时,发生了一件奇事。

那天,闻一多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大家急得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童年高尔基的小故事(6)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学识广博,一生酷爱阅读,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

每当拿到一本新书时,华罗庚不会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他的惯常做法是:先看看书的书名,然后闭上眼前,静思半刻,在脑海中设想。

先想象如果写书的人是自己,会采用什么样的文风、篇章结构会怎么安排,然后再打开书,一一与自己刚才的猜想进行核对。

如果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自己的猜想相差无几,华罗庚就把书放到一边不读。倘若与自己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才会捧起书本,认真地往下读。

华罗庚自创的“猜书”法,即要从书本的奴隶变成自由选择的主人。


择优而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减少了无用功,同时也使他在无形中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张广厚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童年高尔基的小故事(7)

曹禺“泡书”

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曹禺,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

一年夏天,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搓。这哪里是泡澡,分明在“泡书”!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童年高尔基的小故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