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能不能走到彩虹的跟前去呢?”这真是个好问题。
早在唐代时,大学士孔颖达写的《礼记注疏》中,在《月令》“虹始见”条下就记载说:“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已粗略地揭示出虹的成因。
同为唐代的张志和模拟了虹霓现象,在他写的《玄真子》一书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意思是说,背着太阳向空中喷水,就可以看到虹霓现象。
唐以后,不断有人做这个实验。比如宋代蔡卞,他在《毛诗名物解》里记载说:“以水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这里的“自侧视之”,指出了观察要领。
北宋时,孙彦先也提出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的说法,解释了彩虹是水滴对阳光的折射和反射。沈括在编写《梦溪笔谈》时引用并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观察到虹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是相对的现象。
中国人对虹的发现比西方提出彩虹概念早了几百年。
1307年(元朝大德十一年)时欧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对阳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尔在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发现水滴的大小不会影响光线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来进行实验,得出水对光的折射指数,用数学证明彩虹的主虹是水点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则是两次反射造成。他准确计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释彩虹的七彩颜色。1666年,牛顿以玻璃棱镜展示把太阳光散射成彩色之后,关于彩虹的形成的光学原理才全部被发现。
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波的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在可见范围内,红光频率最小,紫光频率最大。不同频率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折射率不同。因此,当一束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因折射率不同,不同频率(颜色)的光的前进方向发生变化,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带。
夏天雨过天晴后,天空中漂浮着很多小水滴,当阳光射入小水滴,即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第一次折射,由于构成白光的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光线在水滴内产生色散现象。各色光同时在水滴内继续传播,遇到水滴的另一界面时,被反射回来,重新经过水滴内部,回到空气中时再经过一次折射。这样,阳光在小水滴中进行了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后,就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当空气中的水滴数量足够多的时候,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经过反射和折射,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彩虹。
正因为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彩虹出现在半空中的位置不是特定的。当观察者处于不同位置时,彩虹在天空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因此,和海市蜃楼一样,当我们移动的时候,彩虹也会跟着我们移动,所以我们是没法走到彩虹的跟前的。
你不知道的彩虹
- 彩虹是圆的
单个水滴是无法呈现整个彩虹的,当空气中有大量形状和密度较均匀的水滴时,在特定的角度这些水滴会向观察者发出较强的反射光,同一角度的水滴分布在一个假想的锥形上,而在观察者的眼中,就形成了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