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起事故的新闻报道,媒体用了不同的词。是有人出了差错?是它们能互相替换?还是每个词都隐藏了一些不易察觉的事故细节?
上周三晚,网民K正持续追踪疫情、高考、贵州公交坠湖、南方汛情的新闻。一则事故消息在微博传开,很快登上热搜榜:四川广汉一鞭炮厂发生爆炸。
不到一小时,发布事故消息的媒体越来越多。K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媒体报道事故,用了不同的词。不同的媒体分别用“爆炸”“爆燃”“燃爆”来描述事故,且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量转载。
用词不同的事故报道
原来,关于爆炸还有这么多专业词汇。这时,K的内心也有很多疑问:它们都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继续搜索其他事故的消息,又发现了“爆轰”“轰燃”。
爆炸、爆燃、燃爆、爆轰、轰燃…… 自动形成了一段专业术语接龙。每个字都认识,可出现在这里,又那么陌生,就像00后的社交“黑话“一样,令人困惑。
爆炸、爆轰、爆燃,傻傻分不清或许很多人和K一样,分不清这些词。甚至有安全专业背景的人,可能也无法立即说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实际上,从消防术语的角度看,爆炸、爆轰、爆燃,每个都对应着不同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区分,我们从定义着手。这里的参考依据是现行国家标准——GB/T 5907.1—2014 《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标准中,爆炸、爆轰、爆燃的定义如下:
现行国家标准GB/T 5907.1—2014《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
爆炸(explosion):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爆轰(detonation):以冲击波为特征,传播速度大于未反应物质中声速的化学反应。
爆燃(deflagration):以亚音速传播的燃烧波。
如果认为上面的定义过于抽象,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爆炸是一种统称,泛指能量剧烈释放的过程。爆炸并非一定是化学反应。按性质,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电爆炸等等。锅炉内的水加热形成蒸汽,蒸汽压力升高,超过锅炉极限强度后发生的爆炸就是物理爆炸;炸药爆炸、粉尘爆炸属于化学爆炸,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核能释放引起的爆炸叫核爆炸。
爆炸会产生反应波,反应波带着能量从起爆点向外传播,穿过、引燃未被引爆的物质。如果这时冲击波超过声速,就是爆轰。TNT炸药、C4炸药、核弹引发的爆炸就是爆轰;采矿、修路等用到的工程爆破也属于爆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