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一次性爆破19栋楼,创国内纪录。
如果爆炸燃烧波为亚音速,就是爆燃。我们日常生活遇到的多为爆燃。燃气灶、子弹、烟花爆竹内发生的都是爆燃。内燃机正常工作,发生的也是爆燃(非常正常工作会发生爆轰,即俗称的“敲缸”)。
看到这里,就能区分消防术语中的爆炸、爆轰、爆燃了。
那新闻中的”燃爆“又是什么呢?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新闻中也出现了“燃爆”,并且不止这一起事故。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的确,消防词汇国家标准中未出现“燃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术语库中也未检索到,目前也没有明确的通行定义。但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事故文件,它都频频出现。
或许,对比新闻和文件,就能发现一些门道。
果然,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使用这些词汇时,大都体现了同样的思路。新闻中的“燃爆”,大概是“燃烧爆炸”的简称,应该可以理解为“点燃或燃烧引发爆炸“。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的一起事故为例。2019年,应急管理部发公告称“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公司发生一起燃爆事故”。事故调查报告有如下表述, “丙烯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被快速流出聚丙烯粉料摩擦产生的静电放电点燃,发生爆炸事故。”
应急管理部公告中的一起燃爆事故
再回到四川广汉的这起事故。几天前,央视发布另一则消息, “四川广汉一花炮厂燃爆后,省应急厅委派专家抵达现场指导处置,并开展原因调查。专家认定,事故系化工原材料库中的硝化棉在高温天气等因素作用下分解放热、积热自燃,致毗邻库房内的木炭起火,进而引燃临近建筑内储存的引火线发生燃爆。”
根据新闻,专家认定这是一起燃爆事故,因硝化棉自燃引起爆炸。符合上面所说的“点燃或燃烧引起爆炸”。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如河北保定张石高速浮图峪五号隧道“5·23”重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燃爆事故、江苏省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江西上饶俊马花炮制造有限公司爆炸事故等等。
由此来看,事故新闻中的“燃爆”应该是“燃烧”“爆炸”的简称,反映的是事件顺序或因果关系,即燃烧后发生(导致)爆炸。反之,“爆燃“可理解为”爆炸引发大火燃烧“。除此之外,两者没有明显区别,甚至还存在两词混用的情况。
爆燃和燃爆混用
结合上面所有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总结:事故新闻用词,虽然和国家标准中的消防词汇一样,但其所指不同。新闻中的“爆燃”很多时候并不是指消防词汇中的爆燃(Deflagration)。
防爆史,是人类的一部发明史、苦难史不管媒体如何描述事故,也不管上面的总结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因为爆炸遭遇了太多不幸,也为预防事故想尽了办法。
人们最早发现的爆炸性场所是煤矿,因为里面的瓦斯和煤尘。瓦斯引燃后往往会引发更剧烈的粉尘爆炸。当时在西方,人们想到第一个方法是主动引燃瓦斯。
最开始是用长杆。将长杆一头点燃,留下余烬,每天在矿工下矿前几小时,雇人用长杆引燃瓦斯。这项作业危险性高,人们也会采取防护措施,穿上打湿的外衣,头上带上防护用具,只给眼睛留出观察口。由于工作过于危险,很快就没人愿意做了。
用长杆引燃煤矿巷道中的瓦斯
之后便从当地监狱招募罪犯,罪犯当然也明白其中的危险。后来,这个方法也被法律所禁止。于是,人们又想到了用动物——矮种马。先给马穿上特殊鞍具,上面放上点燃的蜡烛,然后给马浇水,打湿皮毛后将小马送入巷道去主动引发小型爆炸。
1815年,英国科学家汉弗里·戴维爵士发明了一种安全灯。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瓦斯爆炸,给矿工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为了纪念戴维的这一发明,人们也把安全灯称为“戴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