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查干湖“冰球”集聚的位置,并分析其原因。
(2)说出2019年查干湖未形成“冰球”的原因。
(3)分析查干湖“冰球”景观的形成过程。
(4)“冰球”常形成于冷空气侵袭后,阐述查干湖初封日前冷空气运动为“冰球”形成提供的条件。
【答案】(1)位置:查于湖西南沿岸。原因:冰球形成的年份,初封日前一天盛行东北风;冰球在风、波浪的带动下在迎风侧的西南岸集聚。
(2)降雪量较少,形成物质来源不够;风速较小,形成的(风、波浪)动力条件不足。
(3)缓和的低气温冻结出稳定的薄冰层,湖面的冰,雪在强风和波浪的推动下不断集聚;集聚过程中冰,雪不断挤压、碰撞、摩擦形成冰球;最终在迎风侧岸滩堆积形成“冰球”景观。
(4)冷空气袭来时带来降温,降雪,大风天气。降温形成的薄冰层和降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大风及其形成的波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分析】本题以"冰球"景观为命题情景,创设学习探索情景,设置了四道小题,考查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球状冰的形成过程,对图文信息解读的能力和动态思雏能力要求很高,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运用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1)从材料中得到组成“冰球”的物质主要是冰和雪。景观图中冰球大小不一,层层堆积。应是冰球形成后在湖岸堆积。由此可见冰、雪来源于湖面。从材料中又能得到“冰球”的集聚受强风和波浪(凤吹拂湖面形成)影响。在表格中可以看到形成“冰球”的前一天风向为东北风,即“冰球”集聚的位置应在迎风侧的湖岸——西南岸。
(2)从材料中得到2019年未满足“冰球"形成的气象条件有风速、风向、降水量。从(1)问中知道风向决定"冰球”集聚的位置,与形成无关。将2019年的风速、降水量与能形成“冰球”的年份比较得到;风速偏小,降水偏少。即当年未形成“冰球”的原因是降雪量较小,形成物质来源不够;风速较小。形成的(风、波浪)动力条件不足。
(3)从材料中的景观图可以发现“冰球”景观的形成过程应是冰球的形成到湖岸的集聚。材料中指出“冰球”形成与集聚受气温、降雪,强风和波浪等自然因素共同控制,结合第(1)、(2)问可以得到气温、降雪为“冰球”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强风和波浪为“冰球"形成与集聚提供动力条件。冰球的形成中,首先需要大量冰、雪物质,因此在初期需要湖面的冰,雪在强风和波浪的推动下不断集聚。注意的是:低溫天气下湖面结冰,提供冰源。但是要被风搬运、集聚。应该是未完全冰封的初生冰(薄冰层)。其次,是变“圈”的过程,结合“鹅卵石”的形成,可以推测在集聚过程中冰、雪不断挤压、碰撞、摩擦形成冰球。
(4)结合查干湖的位置和冷空气来袭的时间,易形成冷锋带来降温、降雪、大风天气。结合第(3)问的冰球的形成过程不难得到:降温形成的薄冰层和降雪是形成冰球物质基础;大风及其形成的波浪为冰球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166.(2022·福建龙岩·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大约2230万年~600万年前,欧洲东部大片地区为广阔的海洋,通过黑海与古地中海相连,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层。之后,由于板块挤压,直布罗陀海峡关闭,古地中海萎缩,欧洲东部地区让科尔巴阡山脉分割为东、西两个海盆,水位持续下降,裸露的海盆有河流发育。距今大约533万年前,随着直布罗陀海峡的岩山被蚀通,大西洋海水又急速灌入古地中海,但东、西盆地却一直是陆地环境。随着板块运动的加剧,现代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实现了东、西盆地水系的贯通并注入黑海。研究发现,现代多瑙河下游黄土分布广泛且保存完好,位于红黏土(温湿条件下形成)或海相基岩上,部分区域黄土厚度可达50-100米,黄土沉积底界年龄一般小于一百万年。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历史演变及多瑙河下游黄土分布。
(1)推测图中II阶段海盆内的河流水系特征。
(2)说明实现东、西盆地水系贯通形成多瑙河的过程。
(3)简述黄土形成时期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气候总体特征及判断依据。
【答案】(1)流程较短;支流较少;流域面积较小;由四周流向中心(呈向心状水系)。
(2)地壳抬升加剧,西海盆地势高于东海盆,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变快,侵蚀加剧,山脉巨厚的碳酸盐岩层易被流水侵蚀、溶蚀,多瑙河切穿山脉,实现东、西盆地水系的贯通,最后形成多瑙河注入黑海。
(3)总体特征:气候总体较为干旱(气候具有明显大陆性特征),气候较为稳定。判断依据:多瑙河下游黄土分布广泛且保存完好,说明沉积环境(气候)比较稳定;黄土沉积底界位于红黏土或海相基岩上,说明下层相对湿润,黄土层相对干旱;喀尔巴阡山脉不断隆起,阻挡大西洋水汽深入,降水较少,说明气候较为干旱。
【分析】本题以欧洲西部海盆的形成为材料,涉及流水地貌、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解析】(1)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图示Ⅱ阶段科尔巴阡山脉将海盆分成两部分,海盆的面积较小,河流为内流河,流域面积小,支流少,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呈向心状水系。
(2)根据材料东、西盆地水系贯通是因为现代多瑙河切穿喀尔巴阡山脉,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强是山脉被贯穿的原因,影响侵蚀力的因素有流水速度、岩石的性质;根据材料该地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运动的影响,西部地势快速升高,河流落差加大,水流速度加快,增大侵蚀力;根据材料该地岩石为碳酸盐类,碳酸盐类岩石为可溶性岩石,易被流水侵蚀和溶蚀。
(3)根据上题现代多瑙河受地壳抬升的影响贯穿东西海盆,西部地壳抬升快,阻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根据材料红黏土为湿润气候下形成的土壤,黄土分布在红黏土的上面,表明黄土沉积时期和红黏土形成时期气候不同,应为干旱的气候;黄土分布广泛且保存完整,部分厚度可达50-100米,则表明沉积时期气候变化小,气候稳定。
167.(2022·广东·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卡迪卡迪盆地地处非洲博兹瓦纳北部,年降水量约400毫来,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三倍。该盆地为多条内流河的汇水中心,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广阔的湖泊,目前沙丘集中在盆地西部发育。沙源、动力、植被、沙丘表面物质等因素能够影响沙丘的侵蚀和堆积,进而影响沙丘的形态及流动性。沙丘集中区西部和东部沙丘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别。左图示意马卡迪卡迪盆地位置及沙丘分布,右图示意沙丘集中区西部到东部沙丘形态变化。
(1)推测马卡迪卡迪盆地沙丘集中区的沙源。
(2)马卡迪卡迪盆地西部的沙丘发育更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随着气候暖干化、预测沙丘集中区东部和西部沙丘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答案】(1)河流带来的松散沉积物;古湖床沉积物;强烈的物理风化导致岩石就地破碎;古沙翻新。
(2)该地盛行偏东风,向西输送的风沙较多;内流河注入盆地西部,河流带来的沙源较多;偏东风向西搬运过程中,遇到盆地西侧地形阻挡,风沙沉降。
(3)变化趋势:东部沙丘趋于固定,西部沙丘趋于流动。
原因:东部蒸发增强,盆地中心盐碱化加剧,沙丘表面形成盐结壳,对沙丘起到保护作用;西部植被退化,固沙能力减弱。
【分析】本题以非洲马卡迪卡迪盆地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解析】(1)由材料“该盆地为多条内流河的汇水中心”可知,河流带来的松散沉积物;由材料“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广阔的湖泊”可知,古湖床沉积物;由材料“年降水量约400毫来,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三倍”可知,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比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强烈的物理风化导致岩石就地破碎;古沙翻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非洲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读右图示意沙丘集中区西部到东部沙丘形态变化,东侧沙丘较小,西侧沙丘面积较大,且西侧沙丘形态可知,东侧为迎风坡,该地盛行偏东风,向西输送的风沙较多;西部分布有奥卡万戈河,奥卡万戈河发源于安哥拉高地,是非洲南部著名的内流河,河水注入盆地西部,河流带来的沙源较多;盆地西侧有断层分布,盆地往西为高原地形,偏东风向西搬运遇到盆地西侧地形阻挡,风沙沉降。
(3)由材料“沙源、动力、植被、沙丘表面物质等因素能够影响沙丘的侵蚀和堆积,进而影响沙丘的形态及流动性”可知,随着气候暖干化,东部地区的时令河水量更少,可能最终会干涸,沙源来源较少。且东部蒸发增强,盆地中心盐碱化加剧,沙丘表面形成盐结壳,对沙丘起到保护作用,东部沙丘趋于固定;西部地区原是奥卡万戈河三角洲地,由于河水的季节泛滥,分布着一些草原植被,但随着气候暖干化,西部植被退化,固沙能力减弱。由材料“目前沙丘集中在盆地西部发育”可知,盆地西部河流来水来沙量较大,西部的沙源物质多,而该地盛行偏东风,因此西部沙丘趋于流动。
168.(2022·山东淄博·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化穴(岩石顶面上积水风化作用而成)和壶穴(河流携带沙粒侵蚀而成)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貌。福建省长乐市三溪河地区(图a)花岗岩广布且多裂隙发育,三溪水库筑坝截流后下游部分河床出露,在河床中发现大量壶穴分布,在两侧的河流阶地上发现有风化穴存在。研究发现,与风化穴相比,壶穴坑内沉积物磨圆度更好,阶地上有些风化穴是由壶穴演化形成。图b示意风化穴和壶穴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