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德电动车钢印号在什么地方,电动车上的钢印在什么地方

首页 > 机动车 > 作者:YD1662024-01-07 16:13:52

孔德罡

因新冠疫情推迟到2021年10月上映的007系列第25部正传《无暇赴死》,既是第六任“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克雷格的谢幕之作,更算是提前庆祝“007系列”的六十年庆。一个甲子的时间,本身就意味着这个大众商业电影系列的延续性和生命力是惊人的:从1962年的《诺博士》算起,近60年来历经六任邦德,25部大投资大制作并收获高票房的电影(不含两部外传),“007号詹姆斯·邦德”这一英国特工的经典形象始终经久不衰。这一在流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自带古典主义式的“经典性”,甚至超越时代:在以速朽、瞬间为特色的现代性文化商品橱窗,有一个角色不仅能“名声大噪十五分钟”,能拍到25部并且还将继续拍下去,能将角色寿命拉长到半个世纪直指百年,俨然保留着某种“永恒”的特质:007系列毫无疑问是现代神话学领域中的不可多得的奇迹。

邦德电动车钢印号在什么地方,电动车上的钢印在什么地方(1)

《无暇赴死》海报

这是文学的胜利吗?至少不是原著作者伊恩·弗莱明的胜利。作为冷战时期非常著名,但也比比皆是,毫无出众之处的流行间谍小说,弗莱明的原著在文学价值上基本属于看完就忘、感官刺激的范畴,哪怕007电影再火也没有听说弗莱明的原著被热捧为经典文学。

可是,这好像也不是电影艺术的胜利。最早拍摄《诺博士》的制片方,似乎没有想过他们将开启一个延续近60年的伟大电影系列,大概只是存着把大众流行小说改成一部好卖的商业电影赚笔快钱的心思。相较于后来饰演邦德的演员所拥有的崇高江湖地位,后来凭借艺术片领域的成就驰名的首任邦德肖恩·康纳利,一段时间内甚至把演邦德这种“B级片”当作纯粹养家糊口的手段,演了五年就心生退意,心想“正经演员不该拍这种东西”。

007系列拍了这么多年,一直到第六任邦德丹尼尔·克雷格时期,在导演萨姆·门德斯的改造下,才好像有了一丝“艺术片追求”;历史上的007系列,就是无脑商业电影、视觉炸弹、感官刺激的代名词:弱智的正邪对抗剧情(永恒的苏联反派),每部必换、彻底物化为性感符号的邦女郎,各种前沿高端间谍科技,枪战,爆炸,大场面,007最终得胜的永恒英雄主义——你可以说,商业电影吸引观众的方式数十年来一贯如此,可如果哪怕《星球大战》这样的伟大系列都限制在三部曲的框架下,《哈利·波特》这样伴随一代人的电影连续剧也在第八部完结,如何解释观众偏偏对007这一个系列和一个人物,几十年拍了25部却依然毫无厌倦?“詹姆斯·邦德”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无可取代的魔力?

詹姆斯·邦德不是一个角色,是代表“最好”的符号

其实,上世纪下半叶流行文化和波普艺术给美学带来的最大启示恐怕是:哪怕所指无比空虚孱弱,能指武器也绝非不堪一击。007系列是现代神话的重要范本:因为也许说到底,人们对“007”的迷恋完全可以剥离开对文本、对电影能指的期待和感受,只关注被不断加深的符号印象,只关注先验的、已然不可更改的惯例,直到在50年庆典时,英国人自发身着正装、宛若出席歌剧现场般去看《天幕坠落》的首映——60年来的詹姆斯·邦德的存在,完全是一种社会习惯,一个被不断的能指运作所加强并彻底固化的“风俗”:这种风俗对时间的抗击能力,能够穿越一切阻碍;所指看起来已然破碎,但能指自我生产繁殖的力量,崇高而颠扑不破。

邦德电动车钢印号在什么地方,电动车上的钢印在什么地方(2)

《天幕坠落》剧照

25部邦德电影,观众究竟记得了哪些东西?当然不会是每一部的剧情:和很多商业电影系列不同的是,007系列好像并没有形成一个有组织性的粉丝群体,真正看完25部电影并对情节人物如数家珍的粉丝基本难寻,粉丝群体内部常见的“x学”“lore研究”对邦德系列来说并不存在,007系列面向的基本就是听说过邦德大名的路人观众。这很难怪罪粉丝们:作为前后情节基本无涉,没有延续性,角色不存在成长性的“单元剧”,每部007电影的具体剧情如何真的重要吗?不仅英美观众都很少看过全系列,从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到007系列中国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甚至连邦德的“迭代”都体验不到,电视台基本是无视系列顺序随便乱放的,作为“单元剧”它们彼此独立,演员走马灯乱换,反正是“铁金刚占士邦”就行。

况且,在弗莱明的原著小说被改编完毕后,007系列的剧情很早就处于“没有原著,编剧硬写”的阶段了,尤其到第三任邦德罗杰·摩尔时期,007系列的剧本写作流水线生产、重复性堪比罐头的问题已经开始危及系列存续了,可不仅演员、制片方不在乎,大多数观众也只是在乎这次007又去了哪里,找了什么样的新邦女郎,用了什么新的高科技武器——至少在丹尼尔·克雷格之前,没有人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在乎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

这大概是个“反文学史”的颠覆性现象:观众为什么会如此热爱一个根本没什么人物塑造的“工具人”角色?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观众热爱的,恰好就是“詹姆斯·邦德”这个名字,这个符号,以及他背后所意味的一切。邦德不是肖恩·康纳利,不是罗杰·摩尔,哪怕是乔治·拉赞贝也没什么问题,丹尼尔·克雷格一头金发长得像普京最终也能满堂彩,只要他叫做詹姆斯·邦德,他身后所有的符号运作能够成立,那么所有的存在就能成立:因为詹姆斯·邦德的符号化形象并非是黑发、苏格兰血统、海军出身、绅士风度这些弗莱明和康纳利一起创造的“初始人设”,而是:大英帝国、战无不胜、风度翩翩的特工,仅此而已。

邦德是个筐,是个英国人,是个有绅士风度的冷战英雄,然后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弗莱明原著本身角色塑造的孱弱(包括邦德的苏格兰血统,都是因为康纳利出演而临时修改的)和早期007电影毫无掩饰的商业B级片不考虑艺术的属性,赋予了邦德形象一个无比空泛,但因此发挥空间极大,无比自由的能指操演区域。可是,这么空泛而不具体的人物形象,难道不会被细化的市场需求所击溃吗?然而仿佛天命所归似的,007正是大银幕上涌现的第一个英国特工,并从此以非凡的商业成功和资本运作垄断了“英国特工”形象的解释权——邦德既是“先来”的,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最具有包容性,最有发挥空间的:事实证明,“有容乃大”的詹姆斯·邦德,让所有英国乃至美国的间谍电影长时间内都无路可走,直到丹尼尔·克雷格自己走出了细化的新路。

一个产品占据先发优势,并且拥有垄断的权力:双层加持之下,“詹姆斯·邦德”与人们对英美阵营乃至整个“自由世界”阵营的特工英雄的印象直接画上了等号——当这个符号足够包容和宏大,就意味着他的自我生产和增殖能力是无限的,邦德就是英伦绅士、当代男性英雄的同义词,因此他可以肆无忌惮地摆脱文本的人设限制,纵情拥抱时代变迁:60年来六任邦德不追求延续性和“相像”,因时代审美流变而带来的不同,赋予观众的只有“新意”所带来的刺激。各任邦德在西装穿搭、手表品味、座驾、饮酒选择、恋爱观念、度假地区乃至一切“男士”的生活方式和品味上,都成为时代的先驱和引领者。

由此,邦德是一个无可争议的永恒时尚符号。没有人能说清邦德具体是什么样的:但他一定是观众对男性的审美印象中,那个“最好”的。而“最好”的,自然是永恒的。

英国人的性格:当“伪传统”被强化为“习俗”

根据能指符号的操演原理,既然“邦德”的所指在不断流变甚至通往虚空,他的人设本质上是空无的,只是人们对“最好的英伦男性英雄”的一种期盼,这样的符号操演则面临一种本体论危机:即“为什么一定是你?”如果邦德仅仅意味着“最好的英国特工”,那么是不是任何一部拍摄的比007系列好的英美特工片,就可以取代邦德“最好”的地位了呢?因此,尽管邦德的“所指”(人物形象)可以随意改变,但同时还需要“能指”对邦德的符号地位做出不断强化——即运用各种“先验”的,“从来就是如此”的,不经意间的现代神话学手段,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对之前产生的“等号”(邦德=最好的英伦男性英雄)进行持续的心理重复,直至成为思想钢印。

邦德电动车钢印号在什么地方,电动车上的钢印在什么地方(3)

《诺博士》中的詹姆斯·邦德

很难说是一种自觉还是巧合,六十年来的007系列电影单从外观上,就拥有任何一个商业电影系列都难以企及的,堪称登峰造极的对自我特征的强大延续性,令哪怕是再路人的观众,都可以迅速地、轻而易举地分辨出“这是部007电影”:第一部《诺博士》中那些本来仅是为制作单部电影而做出的不少“能指”(外观)设计,都被一种可能来自英国人性格内核中的“尊重习俗与传统”的本性所延续下来,25部邦德电影都严格地遵循从第一部《诺博士》开始的某些传统,这也是很多影迷都如数家珍的细节发现:因为我们很难在其他商业电影系列中,找到如此坚韧、能够延续近60年,25部电影少有例外的“传统”和“情怀”,以至于,它们彻底成为了一种不能被打破的“习惯”与“风俗”。比如:

五个圆形图案转化为镜头内的詹姆斯·邦德,他走进画面,突然转身朝你开枪,接着画面被鲜血覆盖:要么在开头,要么放片尾,这一枪不开,观众甚至都不承认这是007电影;

电影片名出来后,必须伴随完整的主题歌和演职人员名单,画面则配上电脑设计的,以女性黑色剪影为主要视觉符号的动画,25部绝无例外(除了《俄罗斯之恋》配的是主题音乐,主题歌因为剧情需要放在片尾),007系列如今甚至是唯一将完整的主题歌放在正片中的商业电影系列,每部电影开头的演职员名单动画,甚至已经成为每个时代平面设计审美和成就的最高展示殿堂,无一不是教科书级别的经典;

《诺博士》中大放异彩的音乐主题《The James Bond Theme》不仅在25部电影中都被沿用,成为世人皆知的音乐符号,而更令人惊叹的是,《The James Bond Theme》的主旋律动机,三个音符“G,#G,A”,甚至成为邦德系列电影的“音乐DNA”,之后每部电影的主题歌都是基于这一动机写作的,这导致大家熟悉的《Skyfall》《Writing’s on the Wall》《The World is not Enough》《Another Way to Die》,包括此次“碧梨”创作演唱的《No Time to Die》,不仅都是制作精良,代表当时欧美歌坛最高水准的经典单曲,更因为主动机的存在,“一听就知道是007”——相比于某些续作都不愿意使用前作经典配乐的“系列”,007系列的音乐延续性如至化境。

邦德电动车钢印号在什么地方,电动车上的钢印在什么地方(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