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发俊/摄
秦并6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5军南征百粤,每军要占领五岭一个主要的隘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3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陡河。
▲“湘漓分派”石碑 图/李肖昌
灵渠自创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主航道,成为全国南北航运干线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灵渠水运发展到一个高峰期,当时西江通往中原的两条主要航线都经过灵渠。
两宋时期,经过灵渠的水陆联运线路把广西各条江河连接起来,是自秦汉以来又一个水运高潮。
至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后,来往船只日渐减少,至20世纪60年度,逐步为陆运取代。
▲ 黄发俊/摄
自开凿灵渠始至民国时期,史籍中关于灵渠维修与改建的记载有36次之多:东汉1次,唐代2次,宋代7次,元代3次,明代6次,清代15次,民国2次。
据清宣统三年(1911年)法国拉丕克《兴安运河记》:“航行运河之船只,普通大约长12米至13米,宽1.5米至2米,载重七、八吨。”
据《广西建设汇刊》(1937年本),灵渠可通航5吨之木帆船。
《西南交通要览》(1938年本)称,过渠船舶载货吨位在中、洪期为7吨,枯水期为3吨。
据民国27年(1938)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大船长20米~22米,宽2.4米~2.8米……满载吨位为100吨~17.5吨。
灵渠运输历史悠久,但货运量以及每日通船舶数目,史无详尽记载,难于稽考。
在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之前航运颇为繁忙,每天通过的客货船只,有三四十只,货运量日达300吨左右。(据2010年版《灵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