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时候不主动出击,选择以静制动,反而是一种更好的策略。
就如同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毛毛糙糙,总以为自己能够以主观策略改变一切,但是真正成熟之后才明白,有的时候顺应自然和主动求变比起来,才是更高层的一个智慧,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重点。
《道德经》“大成若缺”这一篇文章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笔直的东西好像有一些弯曲,最灵巧的人好像有一些笨拙,最善变的人好像是不善言辞,这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生存的技巧和策略。
所谓“大巧若拙”,主要的特点就是展现出自己和谐木讷的样子,藏起自己的强硬与锋芒,这是十分睿智的一种处事方式和策略。
大巧若拙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策略和智慧,藏起自己的锋芒,可以有效的保护自己。
正所谓说“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
太过于崭露头角,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因为常露锋芒而给自己招致祸端。
任何事物都有主观客观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而遵循客观抛开主观,恰好是一种智慧,也能让自己更好的去成就自我。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大巧若拙可以一切顺应自然,抛开的自然是主观有失偏颇的想法和成见,遵循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也是道家思想中无为的核心。
古人云: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凡,没有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处理巧妙的事情要用笨拙的方法,处于广众之中要善于掩盖锋芒;处于动荡的环境,要如同平静的环境一样。
世间最好的计谋,并非是雄韬伟略的计策,而是顺应自然的无为。
越是机巧之事,越要保持一种简朴和笨拙,不可自以为是,不可过于小聪明,才能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恶性结局。
越是在高处的事物越要谨慎小心,保持一种谦虚和低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越是处于被动和逆境的环境之中,就越要懂得遵守顺应自然的智慧,切记手忙脚乱,错上加错。
如果有一件事情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之外,不懂得如何解决和发展,那就顺应自然,以静制动,一切自能化育。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纪渻子替周宣王饲养斗鸡,过了十来天,宣王问他:“鸡训好了吗?”
纪渻子说:“还没有呢,这鸡看起来凶神恶煞,目空一切,但是内在没有底气。”
又过了十来天,周宣王又问他,纪渻子又说:“还是不行,听到别的鸡叫声,见到鸡的影子还有反应。”
又过了十来天问他,他说:“还是不行,鸡的眼神还是凶神恶煞,怒气冲冲。”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纪渻子主动告诉周宣王说:“现在可以了,有的时候鸡还会鸣叫,但是没有了好斗的表情,看起来像木头做的鸡一样,道德完美,其他的鸡见到这只鸡的时候,都不敢靠前掉头就跑了。”
我们现在听到“呆若木鸡”的时候,都知道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最初,呆若木鸡不是一个贬义词,代表的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智谋与策略。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这也是道家追求的修养境界。
以不变治万变,以静制动,这一种无知无觉,才是人生制胜的秘密武器,无好胜心则无所不胜,所向披靡。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