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凡:大学如何适应和引领社会[EB/OL].(2023-08-18)
https://mp.weixin.qq.com/s/SsXn8HK1NYPMxcDAhrenjQ
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适应论”与“超越论”的论争,前者强调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后者强调高等教育坚守自身立场,超越现实而发挥社会引领作用。下文从“比重”“适应”“引领”和“张力”等角度,探讨大学如何适应和引领社会。
分清比重:引领社会的比例相对更大
如果说用一条横轴来衡量大学的作用,左侧为适应社会,右侧为引领社会,那么大学所处的位置应该在中间偏右,既是社会与学校生活的链接点,又可以作为相对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存在。涉及关于大学是“适应社会”还是“引领社会”的争议,首要任务就是先理清在自己心中“大学是什么”——用鲁洁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应然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适应社会:大学和学生增强社会衔接
大学要适应社会。站在应然角度,大学具有社会衔接的功能,因此必然有培养学生人格、训练职业技能和生产对社会有利的知识这三个要求;同时,它又不同于社会,它也应该延续大学出现的历史和过程,成为学生与教师自由的研究、探索与讨论的场所。
大学生也要适应社会。在应然的大学中,每一位学生通过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都会对学校的文化氛围、校训等等有自己的解释和体会。拿鲁老师回忆录中的金女大举例,她生活在其中,确确实实地是对“abundant life”这条校训深有体会,那份恬静的学习氛围、对女性学生独立意识的传递,是独属于金女大的名片,其中既反映了大学的要求,又体现了社会的期待。
引领社会:监督社会并给予理性导引
应然的大学,应当是社会的清醒剂,在物欲盛行纸醉金迷的时代,大学应当以“尘世独立”的姿态让社会反思。它不是风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长给社会一些他所需要(need)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要(want)的东西,否则大学就会犯荒唐甚至灾难性的错误。[1]
应然的大学其实也不能针对性的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也不会有那么如同先知的眼光——比如提前预测到现在的疫情,提前开始研制疫苗。但理想中的大学,应当是社会批判的中心,是发展人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场所。
形成张力:复杂情境下秉持辩证思维
然而实然的大学的确与应然还有不小差距——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可能对所在高校的归属感削弱,并没有前文所提到的,对所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和校训有个人的认同感和体会,学生麻木地被同辈群体和社会普遍声音裹挟着向前走。商业化性质的事务在高校也屡见不鲜。大学实际的功能也可能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如果大学所倡导的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相悖那么这时何以判断谁更理智?特别是夹杂了政治等其他复杂因素之后,这种判断更需要理性和谨慎,也更需要秉持辩证思维。
应然的大学,应当辩证地处理好“长远的使命与短期使命”、“本土责任、国家责任和国际责任”、“多样性与稳定性”这些张力之间的关系,[2]这可能就需要大学对某个时期的社会形势以及本身在该时期或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作出“前瞻的、快速的”反应。这样的机制能够保证在某个特定时代,高校仍旧有可以与社会大环境周旋的空间,让理想中的研讨环境不至于逼仄,又不会遭到社会诟病。
[1]蒋凯,马万华,陈学飞.适应还是引领:社会变革中的大学——北京论坛(2007)教育分论坛综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167-172.
[2]刘理.在适应中超越 在服务中引领——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的辨证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