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含义大致可以归纳为,通过在网上分享自己认可的信息,促使他人产生认同。“种草”其实由来已久,最早流行于各类大小美妆论坛与社区,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大量扩散到社交媒体平台,随着各种形式的种草社区的兴起,“种草”更是蔚然成风。
出门用餐,先看看网友推荐;外出游玩,先查查网络攻略。近年来,在社交平台、分享社区,各类“探店攻略”“好物笔记”颇为流行,渗透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但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商家通过写手代写、代发,炮制虚假“种草笔记”,以分享名义植入推广、变相营销,令人大失所望。
<热点剖析>1、“种草笔记”流行的原因
(1)消费者有货比三家的习惯,在消费之前期待“过来人”在价格、品质、使用体验、注意事项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对商家来说,“种草笔记”通过体验式推荐可精准触达用户,叠加高流量的内容轰炸,极易激发用户的购买*。
(3)就“种草笔记”本身而言,“种草笔记”源于素人真实性的自发分享,相较于明星代言、网红带货,不牵涉利益,往往更加中立客观。
2、虚假“种草笔记”的危害
“种草”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文化,本意让消费者能够通过“过来人”的“种草笔记”而理性选择消费,这对其他消费者无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然而现实中,受资本和商业的冲击,“种草笔记”可能是由专业写手和网络水军虚构的“毒草”,他们通过网红博主发布,再利用虚假的“素人”营造声势。
这不但消解和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还损害了平台的商誉。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涉嫌虚假宣传,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3、虚假“种草”的监管难题
(1)目前尚无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2)亟待厘清纯粹分享和广告营销的界限。“种草经济”已经渗透生活的各个场景,这其中哪些是真正的分享,哪些是商业的营销,消费者很难通过内容分辨。
4、监管“种草”的对策
(1)带货人,要珍惜粉丝基础和群众信任,守住底线、爱惜羽毛。“种草带货”,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同时也是口碑经济。“种草带货”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次圈粉后还须考虑长远发展。真实才是构建信任的前提,体验才是黏性持续的关键。倘若打着“高质量笔记”“高品质生活”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商业营销、品牌推广的买卖,那么损害的就是平台的商誉,透支的就是消费者的信任。
(2)互联网平台作为“种草笔记”发布的第一道关口,应当切实担负起监督责任。
①平台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更合理的规则捍卫社区生态,避免“种草笔记”沦为“坑人指南”;
②平台管理要跟上行业发展,完善事前严格准入、事中动态引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③平台形成惩罚机制,切实提高其违规成本。
(3)在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前,行业协会需要积极制定相应规范,为“种草笔记”立起规矩。
(4)种草社区应该明确将“种草”信息予以区分,对广告营销行为的“种草”,要明确标识“广告”字样。让分享的归分享,商业的归商业,绝不能以分享名义搞营销误导消费者。
(5)“种草带货”绝不是法外之地,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厘清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明确罚则,严打虚假“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