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婷婷 法学副教授
近年来,多种价位、功能各异的家用智能摄像产品不断涌进市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安装家用摄像头来解决小偷“光顾”、车被剐蹭、老幼安全、宠物安全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这些摄像头又给人带来了新的“烦恼”:邻居的日常出行不可避免地入镜、别有用心者借个人安全之由偷拍他人影像、云端存储视频存在被兜售的隐患等。有媒体记者调查后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或贴吧中,经常有诸如“××视频监控流出,速看”等帖子或留言,且配有“可打包购买”或“视频监控出售”等字样。
现在,家用摄像头的价格并不贵,便宜的甚至就几块钱,但发挥作用可不小。一旦联网工作,就等于多了一双眼睛守护家庭。尤其对一些子女来说,有了家用摄像头,可以随时关注父母身体状况;而作为上班族的父母,则可以关注幼儿的安全。之前也有一些报道,正是通过家用摄像头才发现了保姆、护工等对幼儿、老人的不轨行为,从而保护了家庭的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
但是,由家用摄像头衍生的法律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从报道来看,主要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比如,将监控信息上传云端后,相关个人信息被窃取,进而沦为“网络黑市”上待价而沽的物品,让个人信息遭到不法侵犯。又比如,在门口安装一个家用摄像头,本来是为了监控住址周围动静,却将邻居的行动“网罗”其中,将他人行踪等个人隐私“大白于天下”,几乎没有秘密可言,也让他人的家庭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处于危险境地。
有人说,我装个家用摄像头,是为了维护安全,在生命和财产安全面前,就算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之虞,也应该有所避让。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从逻辑上讲,公民维护自身安全,与保护他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两者并不矛盾。在法治社会,若一个人维护自身安全,必须以牺牲他人权利为代价,本身就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事实上,完全可以采取更妥当的方式。从源头上看,应该把家用摄像头生产、销售环节规范好。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摄像头生产设定技术门槛和配置规范,督促生产商不断提升产品安全性。同时,有必要采取实名制的办法,避免家用摄像头被滥用。对于云存储服务提供者,则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云端数据安全,防止用户信息被泄露。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禁止个人在公共区域安装家用摄像头,不允许家用摄像头的监控延伸至其他住户或公共区域,严格限定家用摄像头的权利边界,确保家用产品仅限于“家用”。从下游看,还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进一步提高用户警觉性,避免权利被暗中侵蚀。
当然,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管。此前,媒体曾多次报道破解摄像头的直播黑产,在网上,出售监控视频等屡见不鲜。这些行为已涉嫌违法犯罪,有关部门应根据蛛丝马迹,顺藤摸瓜,依法查处,让不法分子付出代价,给个人敲响警钟,也让潜在违法者不再蠢蠢欲动。(刘婷婷)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