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刘亚楼有何德何能,让主席对其另眼相看呢?
刘亚楼原名刘兴昌,1910年4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亚楼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出生的第二天,他的母亲曹秀孜就不幸因病去世了。
没办法,父亲刘克芳根本没有能力去抚养一个刚刚出生两天的婴儿,不得不把刘亚楼过继给了同姓好友刘德香,由刘德香的妻子梁玉娣喂奶抱养,取名为刘振东。
被过继以后,刘亚楼被刘德香视为己出,得到了刘德香一家人的善待,他也得以健康成长。
1919年,刘亚楼19岁的时候,养父刘德香见他天资聪颖,是一个可造之材,把原本属于亲生儿子读书的机会给了刘亚楼,省吃俭用攒钱把他送到了私塾接受教育。
进了私塾以后,刘亚楼学习非常刻苦,他知道养父刘德香和养母梁玉娣能够让自己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不能辜负了老人家对自己的期望。
而刘亚楼也确实争气,经过私塾和小学阶段的学习,终于在1926年考入了长汀省立第七中学。
进入长汀第七中学的刘亚楼如鱼得水,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办法接触的新知识,开阔了眼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就在刘亚楼准备在这里继续刻苦学习的时候,家里却因为经济拮据,实在是无力继续支撑他在外的求学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刘亚楼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到了家乡,在他曾经就读过的崇德小学里当了一名老师。
在崇德小学,校长刘克模成了刘亚楼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刘克模对一脸正气的刘亚楼很是欣赏,经常给他讲些革命方面的知识,还把像《新青年》《向导》等这样的进步杂志推荐给刘亚楼阅读。
在刘克模的言传身教之下,刘亚楼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这期间,刘亚楼曾联络48名热血青年成立了“铁血团”,他被推举为农民组织“大青年会”的*。
1929年8月中旬,刘亚楼入党,也把名字从刘振东改为了刘亚楼。从此,刘亚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伴随了他革命的一生。
入党后不久,刘亚楼就加入了红军闽西游击队。
刚加入红军的刘亚楼,就展示出了其过人的军事天赋,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被战友们誉为“精灵兵”,他也很快得到了提拔,先后任游击队班长、排长。
刘亚楼从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以后,先后担任红12军连长以及和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率部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军长征开始以后,随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的刘亚楼,多次参加决定红军命运的战役,如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进攻遵义、四渡赤水、夺取泸定桥等战役战斗。
红军时期,刘亚楼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很多,其中就有活捉张辉瓒和娄山关战役。
长征结束以后,1936年6月,刘亚楼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等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刘亚楼大部分时间是在苏联渡过的,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才回国参战。
1939年,刘亚楼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苏联红军中实习,被授予少校军衔,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在苏联期间,刘亚楼凭借其对局势敏锐的洞察力,得到了苏联方面的高度重视。
1941年春天,德国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企图闪击苏联。在讨论德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时,苏联方面认为德军要进攻苏联,其路线一定是要沿着顿列茨河流域和乌克兰向东前进。他们的理由是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德军一定会先占领这里。
但对那里的地理情况进行了研究之后,刘亚楼认为,乌克兰方向水网纵横,农田遍布,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进攻,而白俄罗斯方向,不但土壤坚固,而且紧挨俄罗斯,这里一定是德军的主攻方向。
刘亚楼认为德军很有可能主要从白俄罗斯方向闪击苏联。他把自己的看法写了封信给苏军统帅部和第三国际,但被却束之高阁。
而事实证明,刘亚楼的预测是很准确的。
德军果然从白俄罗斯方向对苏联发起进攻,而苏联则因为预测错误,在这个方向准备不足,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此后,才有人想起来曾经有一个叫刘亚楼的中国人向统帅部指出过这个问题,就赶紧把当初刘亚楼寄给统帅部的信找了出来,果不其然,刘亚楼的预测非常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