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我红一方面军红一师红一团全体将士,在杨得志、黎林的率领下成功夺取安顺场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大渡河天险,渡河成功。但是,由于守河的川军毁坏了大部分船只,我军多方寻找也只是找到几艘小船,要想全军过河,势必要浪费很多时间,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军迅速下了决断。由已经渡河的红一团,以及陈赓率领的干部团,沿着大渡河东岸北上;而由杨成武、王开湘率领的红四团,则沿着大渡河西岸北上,两军前后夹击,夺取泸定桥,以便主力部队从泸定桥过河。
得知了我军将要夺取泸定桥的消息,守河的川军接到命令:抽掉泸定桥上的木板,让红军插翅难飞!但由于川军战斗力差,执行能力也弱,等到我军赶到时,只抽调了一部分木板,这就为我军的飞夺泸定桥提供了条件。
为了迅速赶往泸定桥,与敌人争夺时间差,我红四团全体将士一日急行军240里,打了川军一个措手不及。在杨成武、王开湘的指挥下,红四团挑选出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浴血奋战,突破泸定桥。此时,红一团和干部团组成的东路军也抵达泸定桥对岸,双方合力夹击,守河的川军哪里抵挡得住?他们几乎是光着屁股,惶惶如丧家之犬般逃得无影无踪。
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大多数都牺牲了,甚至大部分都没有留下姓名。建国后,经过多方查证,只确认了八位勇士的名字,除了突击队长廖大珠,还有王海云、李友林、赵长发、云贵川、杨田铭、刘金山和刘梓华。记住这些光荣的名字吧,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呢?
但是由于时代所限,飞夺泸定桥一事有很多记载上的争议。在最早期的飞夺泸定桥中,记载的是21勇士,直到经过杨成武将军亲自确认,才确定为22人。其实之所以出现21人和22人之议,很可能是一开始没将突击队长算进去,记载突击队长廖大珠率领21勇士,实际上加队长就是22人了。
在我军抢占大渡河天险一事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争议,就是到底是17勇士还是18勇士的争议。后来经过亲历此事的聂荣臻元帅、杨得志将军亲自确认,才认定为18勇士。而大渡河18勇士之所以会出现争议,就是因为率领突击队渡河的孙继先将军,在最早的描述中没有把自己算进去,才造成了17勇士的误记。
1991年,参加过百色起义的革命元勋覃应机在回忆录《硝烟岁月》中,出现了另一个飞夺泸定桥的版本。在覃应机的回忆录中,记载着红三军团十三团,在团长彭雪枫的指挥下,飞夺泸定桥,而当时覃应机担任突击队队长,率领12勇士成功夺取泸定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版本呢?
其实,这是由于年代久远,覃应机出现了记忆偏差导致。除了覃应机的硝烟岁月外,其他所有的资料记载,飞夺泸定桥的都是杨成武、王开湘率领的红四团。这一点,在黄克诚、王平、张宗逊、李志民、伍修权、张震等革命元勋的回忆录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此外,当时红一军团发给朱老总的电文,也可以佐证这一点,电文中说道:
我四团于今晨六时赶到泸定桥附近,于十七时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去,余另告。
那么当时红三军团红十三团在不在泸定桥呢?不在,我们看下红三军团军团长彭老总的回忆文章怎么说的:
我一军团主力很顺利地从安顺场渡过了大渡河,击败了刘文辉河防部队;另一部强夺了泸定桥,使全军得以迅速北进。三军团占天全、芦山经宝兴北进,翻越夹金山,在两河口与张国焘会合。
看到没,红三军团压根没去泸定桥,他们是从安顺场直接坐船过的大渡河哦。我们知道,覃应机是参加百色起义的革命元勋,他肯定不会说谎话的,那么,为什么他的回忆录会出现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十三团确实飞夺过一座铁链桥,但这个桥并不是泸定桥。
我们看下当时朱老总在电文中提到的这件事:
三军团有夺取天全之龙衣、沙坝头两铁索桥,并相机袭占天全的任务。雪枫率先头两个团由现驻地经思金坝,以一部夺取沙坝头,主力夺取龙衣。成功则相机袭占天全,不成则进行下游架桥
也就是说,当时的红十三团,在彭雪枫的指挥下,曾经夺取过龙衣、沙坝头两座铁索桥,而当时担任夺桥突击队队长的,正是覃应机将军。覃应机写回忆录时已经是1991年了,时年已经76岁,而覃应机去世的年份是1992年,一位76岁的老人,回忆起50多年前的事情,出现偏差是非常正常的。
红十三团夺取龙衣、沙坝头两座铁索桥,同样是我军在长征中的壮举,只是知名度远远比不上飞夺泸定桥了。最后,我们要说,以廖大珠为首的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与以覃应机为首的夺桥12勇士,都是英雄事迹,都值得赞扬。而两次夺桥的指挥者杨成武、王开湘和彭雪枫,同样名垂青史,功勋卓著。
本文作者: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