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豆生虫子了怎么办,饭豆生虫子怎么办呢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04:27:25

病原: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圆柱状或鼠粪状,大小3~7×1~4(μm),内部白色,外部黑色。子囊盘盘状,上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4×3~6(μm)。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间。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20~25℃。菌核萌发温限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

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丛白色,生长迅速,不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呈盘状;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椭圆形,9~14×3~6微米。

侵染循环: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越冬后的菌核, 在大田封垄后,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可以气传,最远能传三十米。大豆扬花期 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在花开过以后侵染进入植株。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然后转到茎杆的外部,显症。菌核在土壤中可存八到十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初次侵染引起发病后,病害扩大再侵染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病株接触而相互感染,另一种方式是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大豆茎的分枝处而引起发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8-10年。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发病条件:该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和重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有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生重,过度密植田,发病率重。扬花期长的品种更容易感病。宽垄种植,株间增加通风,可以减轻病害。

防治方法:

①实行与非寄主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菌核在非寄主轮作的生长季也可以萌发,无效侵染而死。

②选用优良品种在无病田留种,选用无病种子播种,或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③种子在播种前要过筛,清除混在种子中的菌核。

④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发生严重地块后,豆秆要就地烧毁,实行秋季深翻,使遗留在土壤表层的菌核、病株残体埋入土下腐烂死亡。

⑤发病初期开始喷洒药剂。

14)灰斑病

饭豆生虫子了怎么办,饭豆生虫子怎么办呢(9)

概述:大豆灰斑病是由大豆尾孢引起的、发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大豆子叶上的病斑通常以圆、半圆为主,产生病变后的子叶颜色为深褐色。而大豆叶片上的病斑则是以圆、不规则形状为主,病变后的叶片其病斑的中央会呈现出灰白色,而周围则是红褐色,灰斑病发生后与健部有着非常明显的分界。

大豆灰斑病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造成叶片过早脱落,大豆品质降低。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同时,该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大豆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克左右。

大豆灰斑病的防首先严格选种,切实做好初期筛查工作,因地制宜选用符合相关标准和条件的种子,其次,考虑种子所在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精选抗病虫害性能高的种子,防止种子自身携带病原体。同时,在大豆种植期间,严格选地,增强轮换种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升大豆抗病力。

病原:Cercosporidium sofinum(Hara)Liu&Guo称大豆短胖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ercospora sojina Hara。病菌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分生孢子柱形至倒棒状,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大小24~108×3~9(μm),孢子形状、大小因培养条件不同略有差异。病菌生长发育适温25~28℃,高于35℃、低于15℃不能生长。除侵染大豆外,还可为害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中国用6个鉴别寄主鉴定出生理小种11个,黑龙江三江平原优势小种是1号小种。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天旱时病情扩展缓慢,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mm,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传播途径: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比种子上的数量大,是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后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温湿度条件适宜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风雨传播距离较近,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气温15~30℃,有水滴或露水存在适于病菌侵入,气温25~28℃有两小时结露很易流行。气温15℃潜育期16天、20℃13天、25℃8天、28~30℃7天。分生孢子2天后侵染力下降26%,6天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很易大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轮作避免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

(3)喷药防治叶部或籽粒上病害。

16)包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世界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我国的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要产区,如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大豆生产。该病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某些产区因大面积发生而毁种。

饭豆生虫子了怎么办,饭豆生虫子怎么办呢(10)

传播:大豆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

寄主:大豆胞囊线虫寄主范围很广,大多数为杂草和豆区不常见的植物。在栽培植物中的主要寄主有小豆,赤小豆、饭豆、某些菜豆品种等。

形态特征: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mm。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花纹,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体,阴门小板为两侧半膜孔型,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卵长椭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大小108.2×45.7(μm)。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生物学特征:

胞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胞囊角质层厚,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虫卵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胞囊内越冬。

成虫产卵适温23-28℃,最适湿度60%-80%。卵孵化温度16-36℃,以24℃孵化率最高。幼虫发育适温17-28℃,幼虫侵入温度14-36℃,以18-25℃最适,低于10℃停止活动。土壤内线虫量大,是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盐碱土、沙质土发病重。连作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目前应采用合理轮作为前 ,配合选用抗线虫品种和重点地块。

①轮作与禾谷类等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显著。

②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品种资源中的小黑豆、北京小黑豆等可作为抗源使用。吉林和黑龙江都已获得一些高世代的抗病品系。黑龙江的抗线一号适合在盐碱地重病区应用,1991年已开始推广。耐线虫品种在生产上利用虽可增产10-15%,但不能减少土中的胞囊数量,因此不能减轻以后的发病。

③药剂防治 重病田块可施药防治。要求将药剂施于表层20厘米的土壤中。可采用以下药剂:3%克百威(呋喃月)颗粒剂每亩5公斤,或5%甲基异柳(硫)磷颗粒剂每亩8公斤,或10%力满库颗粒剂每亩3-4公斤,或1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700~1000克,用细土拌匀后施入土中。注意不要超过上述施药量,以免产生药害。以上农药毒性都较大,使用时注意安全。严禁加水制成悬浮液直接喷洒。

17)大豆结荚至成熟低温冷害有什么影响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对温度的要求。大豆是个喜温的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发芽最低温度在6-8℃,以10-12℃发芽正常;生育期间以15-25℃最适宜;大豆进入花芽分化以后温度低于15℃发育受阻,影响受精结实;后期温度降低到10-12℃时灌浆受影响。全生育期要求1700-2900℃的有效积温。大豆的幼苗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一般温度在不低于零下4℃时,大豆幼苗只受轻害,超过零下5℃时幼苗全部受冻害。幼苗的抗寒力与幼苗生长状况有关,在真叶出现前抗寒力较强,真叶出现后抗寒力显著减弱。

②对光照和光周期的要求。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由于大豆 花荚分布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所以栽培过程中要保证大豆群体生长植株透光良好,每层叶片都能得到较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 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大豆是个短日照作物,就是说在一昼夜的光照与黑暗的交替中,大豆要求较长的黑暗和较短的光照时间。具备这种条件就能提早开花,否则生育期变长。这种对长黑暗、短日照条件的要求,只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一定时期有此反映,即当大豆的第一个复叶片出现时,就开始光周期特性反应。这种反应达到满足的标志,是花萼原基开始出现。从此之后即使放在长光照条件下也能开花结实,对光周期反应结束。大豆光周期反应的这一特性,在大豆引种时应特别注意。品种所处的纬度不同,对日照反应也不同。高纬度地区品种生长在日照较长的环境下,对日照反应不很敏感,属中晚熟品种。因此由北向南引种会加速成熟;半蔓型的会变直立,植株变矮,结实减少。相反由南向北引种,会延长生育期,植株变得高大,所以南北不宜大幅度调种。


③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大豆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耗水600-1000 克,比高梁、玉米还要多。大豆对水分的要求在不同生育期是不同的。种子萌发时要求土壤有较多的水分,满足种子吸水膨胀萌芽之需,这时吸收的水分,相当种子风干重的120%-140%。适宜的土壤最大持水量为50%-60%,土壤最大持水 量低于45%,种子虽然能发芽,但出苗很困难。种子大小不同,需水多少也不同。一般大粒种子需水较多,适宜在雨量充沛、土壤湿润地区栽培;小粒种子需水较少, 多在干旱地区种植。大豆幼苗时期地上部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如果土壤 水分偏多根系人士则浅,根量也少,不利形成强大根系。这时以土壤增加温度,通气性好于根系生长有利。从初花到盛花期,大豆植株生长最快,需水量增大。要求 土壤保持足够的湿润,但又不要雨水过多,气候不湿不燥,阳光充足。初花期受旱,营养体生长受影响,开花结荚数减少,落花、 落荚数增多。从结荚到鼓粒时仍需较多的水分,否则会造成幼荚脱落 和秕粒、秕荚。大豆从初花期到鼓粒初期长达50多天的时间内,一直保持较高的吸水能力。农谚有“大豆于花湿荚,亩收石八;干荚湿 花,有秆无瓜。”说明水分在大豆花荚、鼓粒期是十分重要的环 境因素。大豆成熟前要求水分稍少。而气温高,阳光充足则能促进 大豆子粒充实饱满。

④对土壤及养分的要求。大豆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几乎所有的土壤均可以生长, 对土壤的碱度适应范围(ph值)在6-7.5之间,以排水良好、 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性强的壤土为最适宜。大豆在田间生长条件下,每生产50千克子粒,需吸收氮 素3.6千克;磷0.6-0.75千克;氧化钾1.25千克。比生产等 量的小麦、玉米需肥都多。大豆不同阶段吸肥速度和数量与干物质积累相适应。初花期一鼓粒期的50多天中,大豆一直保持较高的吸肥能力。从分枝期到鼓粒期吸收氮素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95.1%,每日吸氮量以盛花到结荚期为最高。这个时期吸收磷也是最多,达全生育期吸收磷总量的 l/3,其次吸磷多的时期是苗期和分枝期,占总量的 l/4,因此在大豆栽培中除了播种前在土壤中增施磷肥外,在生育期间叶面喷磷肥,增产效果很明显。对氮肥的供给则应以有机肥作底肥,并在始花期(大豆吸氮高峰开始时期)追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