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的突出表现,让河南省队“悔不当初”,赶紧把她借调到省队打球。
加入省队的邓亚萍,用势不可挡的实力,在曾经被拒绝过的地方证明自己:
1986年4月,全国乒协杯比赛,13岁的邓亚萍和队友拿下团体冠军;
同年底,在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再夺得团体和个人冠军;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获得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邓亚萍说自己“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需要‘刺激’,你越觉得我不行,我偏要做给你看!”
如此“高调”的赛事成绩很快引起了国家队教练张燮平的注意,他打算请她加入国家队。
但好事多磨,邓亚萍的“晋级”之路似乎一直不大顺利,张燮平为了她进国家队的事,前前后后开会讨论过三次。
其他教练认为邓亚萍太矮,接球距离受限,潜力不大;甚至直接说她只有1米49的个头,长得又不好看,出去打球会影响国家形象。
张燮平“怒”了:“是看球,又不是看人!”
张燮平用成绩说话,拿出邓亚萍各类比赛的分析记录,有理有据地笃定这是一个好苗子,最后力排众议,才让邓亚萍进到了国家队。
15岁的邓亚萍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进队机会,否定和非议没有影响她好胜的自信心:“把我打垮不太容易,除非我自己放弃。”
队里专门给邓亚萍加做了半张球台,把球桌扩宽到一张半长,增加跑动距离;邓亚萍让两个陪练跟她打,因为她说“一个人不够我打的。”
每天正常训练是下午6点结束,邓亚萍会自己加练到晚上9点,等她下训后食堂已经关门,因此她就回宿舍弄泡面吃。
一星期后,张指导知道了这个情况,当晚就提着一篮子鸡蛋送到邓亚萍房间,说:“吃面打两个鸡蛋进去。”
后来张指导去跟食堂沟通,让他们每晚都留一个人给邓亚萍做吃的。
每次提起张燮平给予的照顾关怀,邓亚萍都热泪盈眶:“遇到张指导,是我一生的幸运。没有他,就没有邓亚萍。”
张燮平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邓亚萍的训练情况:她每天至少要比别人多训练40分钟,一年下来就比别人多练48天。
因此邓亚萍才有足够的底气说:“我付出的比你多,我凭什么不赢你?”
在艰苦卓绝的训练日常中,善良的邓亚萍还资助过一名远在河南桐伯县的失学儿童常娟。
之前就曾向希望工程捐资4万元的邓亚萍,再次表明爱心想要找一位家境困难、成绩较好的孩子结为”1 1“助学对子,而品学兼优的常娟被选中了。
1994年1月,21岁的邓亚萍和常娟,一同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希望工程义演”的晚会现场,在邓亚萍的关注和希望工程的支持下,承诺将承担小常娟的上学费用,直至大学毕业。
在带常娟来北京参观游玩时,邓亚萍鼓励她好好读书:“打球也像学习,要想出好成绩,就得下苦功夫。”
邓亚萍用自身行动激励着他人,在打球这件事上也下足功夫,很快就迎来了专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15岁,进国家队第一年,邓亚萍就在亚洲杯赛获得女子单打冠军;
16岁,首次参加世乒赛,即夺得女双冠军,成为国乒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
19岁,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女子单、双两枚金牌;
22岁,在世乒赛上夺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23岁,亚特兰大奥运会,再次夺得女单、女双两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
24岁,曼切斯特世乒赛,再度获得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邓亚萍的“冠军收割期”,媒体称之为“邓亚萍时代”。
作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在年仅24岁,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