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从2岁起,咿呀学语的邓丽萍,就时常被父亲带去工人文化宫球室“观摩”打球。
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下,5岁的邓亚萍就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下练习打球:
在家里,父亲用线把球吊起来,让她跳着打;
球台旁,给她脚底下垫上小凳子陪她练;
因为个子矮,教她用横拍和正手攻弥补缺陷。
每天早晨6点,当其他小朋友还在睡梦中时,邓亚萍已经跟着父兄做操、跑步、拉人打、练步法,下午再到球室挥汗苦练,从无间歇。
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让邓亚萍的球技出众,也培养了她坚韧能吃苦的性格。
优良的体育天赋,加上刻苦的严苛训练,年仅9岁的邓亚萍就在全国业余体校分区赛中,赢得了她人生的第一座“奖杯”:一只金色的小骆驼。
父亲满怀信心地把已有相当水准的邓亚萍推举到河南省队,接受专业训练,那时里面的集训队员还没有能够打得过邓亚萍的。可仅半个月后,邓亚萍就被省队“劝退”了。
1米3左右的小邓亚萍,还不明白被父亲带回家的原因:“我能赢过队里所有的小伙伴,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为什么他们能留下,我却不能?”
和其他生怕孩子受到一点挫折的父母不同,邓大松把省队教练的话如实转述给了邓亚萍:这娃打得还不错,但先天条件不好,个矮臂短,从长远看,没有发展前途。
然后,父亲让邓亚萍自己做选择:“你还要不要打球?你要不打球呢,咱们就读书去;如果你想打球,可人家说你不行,你怎么办?”
遭受了“歧视”的邓亚萍心里非常不服气,虽然她个子娇小,却天生有股倔劲,被父亲毫不遮掩地这么一“激”,她铁了心要继续打下去:“我不懂为什么,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觉得就要试一试,我不服。”
恰逢其时,正巧郑州市女子乒乓球队成立,时任教练的正好是邓大松曾经指导过的弟子李凤朝,素以严厉著称,有“魔鬼大松博文”之名。
于是,邓大松把女儿送了过去。
10岁的小邓亚萍,由此从省队“降级”进入市队训练。
刚建立起来的市队条件十分艰苦,训练馆设在一个废弃的澡堂里,可以摆4张球台。隔壁屋是“宿舍”,女孩子们晚上就睡在硬木板的大通铺上。
市女子乒乓队的所有队员,都是省里“不要的”,所以大家都憋着一股气,训练格外卖力。邓亚萍更是铆足了劲,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矮个子,也能打好球。
不服输的邓亚萍“发狠”:“你省队不要我们,我们第一个目标就是把河南省队打败。”
邓亚萍首先需要解决的“硬伤”,就是身高问题。别人跨一步就能接到的球,邓亚萍要跑一步半或者两步,为此她狠练步法,她必须比别人移动得更快。
解决的办法“简单粗暴”:负重训练。
身上穿着25斤的沙背心,脚上再各绑2.5公斤沙袋,当时体重也不过才六十来斤的邓亚萍,每天就这么负重30斤来训练。
当卸下沙袋比赛时,邓亚萍说,她觉得身轻如燕,能“飞了”。
除了负重,耐力也要提上来。
每天清晨,邓亚萍就跟其他大姐姐们一样,跑步到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再折回训练馆,全程必须在12分钟内完成,超时就要再罚跑一圈。
个子矮小的邓亚萍“先天不足”,还身有负重,常常累得脸色惨白,心跳能达到200以上,每刻都在挑战生命极限。
冬天零下十几度,夏天四十几度,每天练习十多个小时,上万次的击球,邓亚萍从来没动过放弃的念头,像她说的:“多年的训练,已经让我养成了凡事拼尽全力,把事做到极致的习惯。”
一天练下来,到集合的时候,邓亚萍的两个裤脚直滴汗,站的位置留下一滩水。
后来细心的教练发现,在训练馆里只有她放了两双球鞋,因为头天训练完,鞋子全湿透了,第二天就要穿另一双。
后来邓亚萍回忆:“国家队都没这么练,在市队的几年,是我运动生涯最苦的时候。”
在如此高强度的魔鬼训练下,邓亚萍的球技突飞猛进。
1983年8月,邓丽萍在全国“跃进杯”少年乒乓球赛中夺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并连续三年独揽少年赛单打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