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是从哪儿来的,东乡族的形成过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07:02:22

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考奇名于地志,与大夏而西通”。东乡地区大量奇僻地名与撒尔地名部落相对应,如东乡地区的甘土光、纳伦光、萨勒、库麦土、胡拉松、乃忙,分别于中亚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土库曼、呼罗珊、乃蛮相同或相似。这种对应的地名还有很多。

东乡地名中至今保留着许多以工匠命名的村庄,如免古池(银匠)、托木池(铁匠)、阿拉松赤(皮匠)、坎迟赤(麻匠)、阿娄赤(编织匠)、依哈赤(碗匠)、毛毛(毛皮匠人)等,分布集中联片,统由工甲匠达鲁花赤管辖,是为蒙古人服务的撒尔塔“诸色人匠”活动的历史遗迹。

东乡族是从哪儿来的,东乡族的形成过程(5)

在东乡达板、高山、龙泉、坪庄等乡的一些家族、传说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有哈木则和阿里阿塔率领的近50名传教者。去世后有14人葬于此地。墓地常有人前往纪念。至今东乡不乏有浓须、高鼻、蓝眼人,东乡人称之为“诺晃”。据对回、维吾尔、东乡、保安等族的血型研究和DNA遗传密码研究。东乡族与中亚民族相仿,而与周边蒙、藏、土等民族相差很远。

回回人与东乡人在临夏并生并长,同源同流,政治背最和遭遇以及宗教信仰相同生产、生活、婚姻各方面有密切联系,自然融合了回回人。

东乡族原来使用多种语言,由于东乡族族源成分主要来源于中亚地区的不同民族。他们接受当时的官方语言一一蒙古语作为他们的共同交际用语,形成了东乡语。但保留了不少突厥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底层成分。现在,东乡族成年人大都兼通汉语,汉文是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许多东乡人还使用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东乡语或汉语的“消经”文字。

东乡族是从哪儿来的,东乡族的形成过程(6)

东乡地区在明代设立过屯寨制度、里甲制度,清代设立社会制度,民国设立保甲制度。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生婚丧葬还是饮食服饰等风俗习惯,无一不受伊斯兰教影响。关于风俗,往日描写者常有“近似回族”之说,但从民俗学的视角观察,则有明显的传统特征和心理素质。食用的牛羊鸡鸭等须念经人屠宰,禁食凶禽猛兽和死物。饮水特别讲究洁净。东乡人讲究礼节,尊敬老人,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彻上冰糖桂圆三香茶,端上脆酥香甜的馓子、油馃,美味可口的手抓羊肉。对尊贵的客人还要宰鸡相待。东乡族吃鸡特别讲究,将鸡解成13块,客人按辈份尊卑享食,鸡尾最珍贵,要让年长者或最尊贵的主客品尝。

东乡族是从哪儿来的,东乡族的形成过程(7)

元、明时,东乡族妇女服饰相当漂亮,上着圆领对襟绣花长袍,下穿绣花滚边套裤,足蹬高跟绣花鞋,头戴盖头。小女孩爱戴圆形折皱帽,帽沿一侧有小穗子。后来,东乡族服饰渐与西北回族相仿,简洁、朴素、大方。男子多穿长袍,束腰带,腰带上挂有腰刀、荷包、眼镜盒。念经人多穿或白或黑的“准拜”大衣。近年大都爱穿短衣、头藏平顶帽,分黑白二色,以白色为最广。

东乡族男子喜留胡须。成年男子常常以有一幅漂亮的胡须而自豪。

东乡族男子的婚俗也颇具特色。“阿哈交”(同宗祖)不通婚。娶亲时由双方德高望重的长者说“高比”(祝词),互致祝贺,表达美意。新郎还要到厨房去“偷”一件炊具,象征掌握烹调技术,使新娘心灵手巧;娶亲到村口时要赛马,以显示新郎智慧勇敢。在婚礼上有呼“哈利”的习惯。“哈利”是婚礼中唱的一种曲调,祝贺婚姻美满,家庭和睦,吉祥如意。由“纳都赤”领唱,众人和,并转圈圈,伴随简洁明快的舞步,热闹而有情趣。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几乎人人会唱。“花儿”音调高亢嘹亮,自由奔放,表现了西北高原人民豪放彪悍的民族性格。

东乡族是从哪儿来的,东乡族的形成过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