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为了抵御匈奴,曾将大批关内百姓移居河西走廊进行屯垦,与当地的月氏、匈奴共同生息繁衍。而在大汉西征的同时地球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展开了东征的步伐,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人征战安息因为战败而迷路来到了遥远的东方。他们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土城外设置“重木城”。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汉军将其包围,俘虏了1000多名古罗马士兵,以当时翻译罗马国的名称骊轩作为县名,将他们安置在今天甘肃金昌市。
(三)西夏时期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隋唐时期活跃于甘肃甘南州地区,在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勤王有功,被分封在陕西延安和甘肃庆阳一带,后来李元昊成立了西夏王朝,下发秃发令,并努力吸收汉文化,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靖康之耻以后,甘肃也成为了一个三国战场,陇东地区的金国、陇南地区的南宋和河西、宁夏地区的西夏三足鼎立。兰州成为了反复拉锯的战场,陇南到最后成为了南宋抵抗蒙古南下的北大门,韩世忠就在此多次击破敌军。成吉思汗攻入西夏连屠肃州、甘州、凉州,兵临兴庆府城下,西夏投降以求生存。党项人也从一个国家渐渐变化为一个民族,最后又融合在汉族当中。
元朝时举行凉州会盟,蒙古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而藏地归顺元帝国。从此张掖成为了联系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枢纽,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遍地开花,藏族人、蒙古族人也逐渐加入了这一区域。
(四)明清以及新中国时期
明代甘肃已是边境,甘州的地位突显,成为陕西行都司驻地。为防御蒙古部落和面对西方伊斯兰兴起东扩的战争,封闭嘉峪关丢失敦煌、瓜州、玉门三县。因西夏及蒙元时期的战争导致河西走廊人口凋敝,明政府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填补缺失。当时的百万移民不仅仅是去了河南、河北、山东,还有陕西、甘肃等地,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甘肃河西百姓坚信自己的根在山西。清朝时肃州城不仅有满城汉城还有回回城,兰州由于地缘优势易守难攻又在物资转运的节点上,一跃腾飞成为了甘肃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军事工业,兰州及天水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陕西、山东、安徽、河南、江苏、辽宁、上海等地最多。而甘肃在进行国有化的大型项目中酒泉、玉门、金昌、嘉峪关、敦煌等也是大批外地移民的聚集地。其中嘉峪关聚集了大量来自辽宁鞍山钢铁的老工人,而且比当地人口多数倍,直到今日嘉峪关仍旧东北口音。
目前在甘肃的方言主要分为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为主,兰州和白银讲兰银官话金城片。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讲兰银官话河西片。敦煌是个例外,由于明朝敦煌城破民众迁进嘉峪关,直到清朝时又将甘肃各州民众迁往敦煌,所以敦煌没有方言。
著名的兰州拉面在兰州并不流行,兰州只有牛肉面,最受欢迎的是二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