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一大堆道理和唠叨。
受不了这些,张钊干脆把父母赶出家,把自己锁屋里不出门,逃学。
后来,父母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改变策略,不再对他唠叨讲道理,而是尽可能地满足他,用实际行为表达对他的关心。
结果反倒是他主动想要继续读书,改变很多父母看不惯的行为。
教育家卢梭有句话一针见血:“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听进去道理。
不如拉上嘴巴的链子,该做饭做饭,该陪伴陪伴,用爱的行为告诉他“爸爸妈妈都在”,更能打动他。
2、尊重孩子叛逆的意愿
纪录片《镜子》里面另一个孩子家明。
最初和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吵得不可开交。他想要当背包客,体验一下生活。
爸爸却坚持,现在就是要好好学习,别整些有的没的。
他不听,活得特别憋屈和痛苦。
当爸爸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放下心里的执念,让他在当地当一回背包客。
父子俩的关系,神奇般恢复正常,彼此间有说有笑。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放手让青春期孩子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孩子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恰恰是在摸索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父母只需要做的是,尊重他、接纳他,在安全的情况下,放开手允许他试试看。
当他心里的情感需求被满足了,自然也就慢慢重回正轨,继续踏实走自己的路。
3、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处
《小欢喜》里有一幕,童文洁和宋倩两位虎妈一边吃饭一边自我检讨。
发现孩子们都跟自己的爸爸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爸爸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不像妈妈那样总是要求、控制,还否定他们的想法。
和孩子建立了友谊,他们什么话都愿意和爸爸说,彼此间的关系也和谐亲近。
的确,孩子长大了,就是希望父母能够把他当成“小大人”,不是三四岁的小孩。
他们渴望遇事时,父母是站在他们身边,有商有量一起讨论怎么办,而不是被指责和批评。
放低姿态,心平气和,当孩子是朋友,话才有可能说到一块,心才能走到一起。
仔细想想,孩子“叛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
做父母的,虽然希望孩子能一路顺顺利利、无灾无难,照着自己的期待快乐成长。
但孩子毕竟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坎要过。
温和、友善地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变化,抛开所有不好的念头,用尊重代替控制,用关怀代替唠叨。
用心陪伴孩子熬过“叛逆”期,他未来的人生一定会大放异彩。
作者:木羽。宝妈一枚,教育学深度爱好者,期待用自己的文字,治愈自己,及每一个人的心。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