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1872年,一位叫乔治·史密斯的英国人在大英博物馆闲逛之时无意间看到了这块泥板。他原本是当地印刷厂的一位学徒,由于迷上了古老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楔形文字而自学成为了专家,正是这个人揭开了这块泥板的秘密。史密斯成功地解读了这块泥板上的文字后,发现这个故事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出奇地相似。“在被遗忘了两千年后,我是第一个读到这故事的人。”史密斯在解读完这块泥板上的文字后兴奋不已,在屋中连跑带跳。
乔治·史密斯
这一发现确实值得庆祝,这块泥板如今被称为“大洪水记录板”,比现存最早的《圣经》版本还早了约400年。19世纪末对这块泥板的发现和解读,无疑冲击了人们对《圣经》的认知,以往人们认为《圣经》中的文字是对上帝选民独一无二的神谕,然而这块泥板上记载的故事似乎说明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过只是一个在西亚地区广为流传的神话而已。这对当时的宗教界来说,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宝盒,其影响力不亚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基督信徒和无神论者们都根据自己的立场对这块文字进行了解读。无论大洪水记录板还是诺亚方舟的故事引起了多少争议,其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当剥去宗教的面纱后,也许文字中确实蕴含着一些历史真相——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确爆发了一场滔天洪水。
大英博物馆
三、《吉尔伽美什史诗》大洪水记录板的重要意义不仅限于宗教史,在文学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要想理解这种重要性,就要让我们将这块泥板上所记载的故事置于一个更加宏伟的篇章之中——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而这块大洪水记录板所铭刻的故事正是这部英雄史诗的一部分。吉尔伽美什生活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是乌鲁克的统治者。他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被当时的人视作半神的存在,而《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记载他生平功绩的一部英雄史诗。
乌鲁克(想象图)
在史诗的前半部分,吉尔伽美什原本是一位暴虐的昏君,他无情地压迫乌鲁克人民。为了阻止这位暴君,众神创造了恩奇都去和吉尔伽美什战斗。恩奇都向吉尔伽美什展开了挑战,但两个人经过一番鏖战后反而成为了朋友。吉尔伽美什也幡然悔悟成为了一代贤王,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一起建立了许多功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女神伊斯塔尔看中了吉尔伽美什,向他求爱,但却遭到了拒绝。盛怒之下,伊斯塔尔联合众神决定*掉恩奇都,以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位冒犯了神明的国王。挚友的死亡对于吉尔伽美什的震撼很大,为了拯救恩奇都,乌鲁克国王踏上了寻找复活仙草的旅途。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死亡是人所注定的,因为那是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