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在世界排名,中国什么武器第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1:16:22

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中国结束了不能自主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历史。受访者供图

从首飞成功到设计定型,歼8又历经10年坎坷。“歼8的问题,是一点一点解决,最后得到结果。”时任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说。

跨声速振颤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研制进程。怎么办?顾诵芬想出一个土办法,在机尾罩上贴了许多毛线条,近距离观察毛线条的扰动,弄清机身后侧的气流分离方向。

没有摄像机,只能坐另一架飞机用肉眼查看。

歼20在世界排名,中国什么武器第一(5)

制图:陆越

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天天瞒着家人,乘歼教6“看”歼8。近乎“疯狂”的办法,最终找出了跨声速振颤的原因,彻底解决了难题。

10年试飞和不断探索完善,歼8性能终于达到设计要求。

1979年12月31日,歼8设计定型。

歼8的成功研制,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

之后数十年,通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试飞和使用,促进了我国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机载设备、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带动了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创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健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科研生产体系。

2019年7月4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集团)发布纪录片《奋斗》,再现歼8飞机研制历程,隆重纪念歼8首飞50周年。

3

“鸭式气动”、电传飞控, 歼10成就中国风格三代战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国门乍开,中国航空人惊讶地发现,世界航空强国战机又换代了。电传飞控系统,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和先进气动布局等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而中国战机,技术尚停留在机械传动、涡喷发动机水平。

技术整整落后一代!要不要研制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三代战机?

不研制,将越来越落后;研制,技术望尘莫及,资金捉襟见肘。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以远见的卓识,当机立断“要搞这个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新飞机被命名为歼10,前期中央投资5个亿。

未来的歼10,功能和造型将是什么样?

1982年2月,歼10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宋文骢团队给评委描绘出心中设想的未来歼10模样:鸭翼布局的三角翼战斗机,腹部进气道、独一无二的水泡式座舱,采用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

从第二代机械传动,一步跨代到第三代数字电传!超前、大胆、甚至有些魔幻的设计方案,犹如一场强大的冲击波,迅速在评委中引起震动。中国三代战机发展方向自此明朗。

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歼10立项研制,代号为十号工程。时年已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

气动外形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综合化航电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歼10完全“脱胎换骨”。

除了鸭式气动布局,设计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计算机控制的电传飞控系统。只有通过电信号控制,飞机才能做出复杂的机动动作,这也是三代战机能具备高机动的关键。

“当时,我们对电传飞控系统的认识几近为零。”时任歼10飞控系统负责人、尚不满30岁的杨伟说,它不仅在中国是空白,也是世界前沿技术。

年轻的设计团队,硬是从头学起,通过近十年艰难攻关,终于摸索出电传飞控系统设计的全部流程。

13年,不计名利,甘于平淡,默默奉献。

歼20在世界排名,中国什么武器第一(6)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迈向新阶段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受访者供图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2004年定型,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迈向新阶段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期间,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铁鸟试验台、高度综合化航电武器系统动态模拟综合试验台等多个航空科研设计机构应运而生。

歼10项目成就了一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他们是站在航空科技前沿的航电专家、飞控专家和机械、软件开发的优秀人才。杨伟,成为接力下一棒的领军人物。

4 高隐身高机动,歼20飞进世界最先进战机编队

2011年1月11日,成都西郊黄田坝机场,悄然发生了一件令世界震惊的大事。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战机歼20首飞成功,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

2021年1月11日,航空工业集团发布重磅宣传片,纪念歼20成功首飞10周年。

歼20是第四代双发重型战斗机,具有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突出特点,2016年首次在第十一届珠海航展亮相,引起轰动。

歼20在世界排名,中国什么武器第一(7)

歼20飞机参加珠海航展进行飞行表演。岳书华摄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以隐身、超声速巡航、超视距空战、综合航电及自保障等诸多全新技术为典型特征的四代战斗机,成为掌握空中制胜的利器。

如何加速追上世界先进航空技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航空工业集团将指导方针调整为“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研制中国四代机刻不容缓,歼20项目随之立项,杨伟担纲总设计师。

技术跨代难,研制周期紧,再一次给航空人带来巨大挑战。

一位团队设计人员回忆说,为提高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总师系统决定,新机研制废除惯用的二维发图,采用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

20世纪初,中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刚引入大学课堂,设计团队几乎无所适从。

“技术台阶陡峭、发图时间紧迫、不确定因素众多,这必将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关。”关键时刻,杨伟发出铿锵动员令,鼓励设计团队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勇敢前行。

激情燃起,斗志昂扬。

短短数月,歼20验证机全部机体结构全数字化数模设计完成,并正式发图。

难以想象的艰辛一直如影随形。

“是确保首飞节点,还是推倒原设计重来?”歼20副总设计师王海峰透露,在关于歼20是否采用全新设计方面,多次面临艰难决策。

随着设计工作的推进,总师系统团队发现,如果机电管理系统改成新的系统架构,飞机性能会有质的飞跃,但之前的工作要全部推倒重来。不改,保首飞节点没问题,但首飞之后还得改;要改,就得推迟首飞时间。怎么选?改!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机电管理系统研发团队开足马力、加班加点,高压工作持续了半年。“成功的那一刻,大家合影留念,照片上不少人的眼睛是红的……”一位参研人员说。

为守住歼20飞机研制的每一个节点,各级指挥员坐镇现场,靠前指挥;研制全线实行“609”“711”甚至“724”工作制,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需要,随叫随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党旗飘扬。

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项目团队不断创新进取、历练本领,百折不挠,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1年1月11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战机歼20首飞成功,时间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11点11分。为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航空人树立起一座名为“一飞冲天”的雕塑,八个“1”造型暗合“八一”,彰显了航空人不忘初心、航空报国的本色。

歼20在世界排名,中国什么武器第一(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