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张震只有四次柏林电影节,四次金马奖,三次金像奖的提名而已。
可是从来没有人问过,张震他凭什么?
因为自从《牯岭街少年*人事件》开启了张震的电影生涯后,他的演技,他的敬业,他的一切我们都有目共睹。
坊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 张震拍《赤壁》,为演孙权他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他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聂隐娘》拍完,他学会了近身剑术……”
这其中自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张震本人听到也回复过一句“太夸张了!”。
但是用美妙来形容这些影片中他如鱼得水的表演却丝毫谈不上夸张。
准确地融入故事与角色,离不开浸入式的学习。“得体”的赞誉无法映衬其中的付出,但却是最得体的形容。
张震的起点很高,他的父亲张国柱本身就是一位名演员。14岁那年,杨德昌在筹拍《牯岭街少年*人事件》时,缺一个男主角。听说朋友张国柱家里有一位和影片中“小四”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就说过来试一试。谁能想到,这一试,瞬间把张震推向了影史的高处。
可起点高并不是一件好事。作为一个星二代,不跳出父辈的影响范围,就得一辈子活在别人的光环下。被人介绍时永远都得是,这是谁谁谁的儿子。
处女作太过耀眼,未来交不出好的作品,往后被人提起又会被扣上“昙花一现”“江郎才尽”的帽子。
好在张震天生就是这块料,也愿意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