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牧青
2015年9月3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开国中将张震(1914.10.5-2015.9.3)逝世。张震将军功勋卓著,一生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为人谨厚、事母至孝的客家汉子,和养母的感情深厚。那么,他和养母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从小被过继
张震本姓吴,1914年10月5日出生在岳阳平江县长寿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当他呱呱坠地时,父亲吴奇才已不幸去世。他排行第四,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年龄尚小,生母余朵莲无力养活4个孩子,无奈只好将他过继给镇上一位名叫张继纶的篾工。
张震祖父张日昌,早年从广东梅州府大埔县桃源堡移民到湘西平江县。时值清朝咸丰年间,天下大乱,太平军揭竿而起,很快就波及湖南。湘军头领曾国藩,血腥镇压起义农民,平江一带许多人被*了,造成地广人稀、田地荒芜的景况。
张日昌等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被称为客家人。同张日昌一道迁来的有十多人,全是裁缝、篾工等手工业者。他们由于生活困苦、贫病交加,先后死亡,没有留下后代。
每到清明节,父亲便带着张震去给梅州客家同乡上坟。父亲为每座坟墓都立了石碑,上面刻着死者的姓名。由此,张震意识到,父亲能活下来是何等不易!
2.篾匠父亲生计难
张震父亲张继纶,靠做篾工维持生计。因家贫,40多岁才结婚。母亲吴命媛是客家妇女,没有缠脚,是个强劳动力,挑东西、做豆腐、养猪种菜、缝补浆洗,样样都行,性格非常要强。母亲同父亲结婚时已近30岁。
父母年纪大了,盼子心切。在张震到来前,他们曾过继一子,取名张多生,企盼得此继子后,能够多生亲子。但由于张多生的生父家五服内宗亲中,也有人无子,不久,他又被要了回去。此后,父母又将对门邓家的女儿邓画梅要来做“望儿媳”,意即有了“望儿媳”,他们老两口就一定会生儿子。父母盼子之情,可想而知。有了张震之后,他们开始给他取名张见生,后来才改名张震。
从张震记事时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做篾工的艰辛不易。父亲经常到汨罗江边去买毛竹。竹子由竹商从山中运来,编成排,顺流放到长寿镇汨罗江畔的老河沟。毛竹扛回家后,要用篾刀将竹子一根根破开,再劈成细篾,编成茶叶篓和装桐油、茶油用的竹箩筐,内贴油纸,卖给茶商、油商。当茶商、油商生意兴旺的时候,父亲承接的篾活就多,干不过来,还要请人帮忙,家中生活就略好一些。当篾活减少时,生活就拮据、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交战,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此时,大量的茶叶、桐油出口,长寿镇茶行、油行的生意也比较兴隆,不少江西人来到这里当领班,每个茶行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做茶。父亲承接的篾活多了,就找农民季节工一起干,最多时曾达十多人。母亲要照顾这么多人吃饭,整天起早摸黑,忙个不停,十分辛苦。张震年纪虽小,也帮助家里干些零活,削筷子、做灯笼,还贩过花生、卖过凉粉等。一战结束后,整个形势变化,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长寿镇上的茶行、油行纷纷*,经济日趋衰落。父亲没有多少篾活做,家境日渐困难。
张震一家和养母吴命媛(中)在一起
3.客家母亲只打过他一次
小时候,父亲十分疼爱张震,母亲对他更是宠爱有加。到他4岁时,母亲还常向那些奶水多的小媳妇要奶给他喝。家门前有口池塘,邻居养了鱼。母亲生怕他到池塘边去玩水,不小心掉下去淹死,刚满5岁,就送他去上私塾。那位老先生教着十几个孩子,嫌他年纪太小,不肯收。母亲央求说:“帮助把孩子管好就行了,学费照给。”这样,老先生才破例将他收下,对他的学习不讲成绩,有时张震想家,他还买点糖果哄哄他。
6岁时,父母送张震到隔壁的万寿宫小学读书。一天,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母亲站在梯子上,隔墙看儿子,张震也看到了她。就在这时,体育教师发现张震向外面看,做操不专心,顺手用小木棍在他头上打了一下。母亲见他挨打,立即从梯子上跳下来,飞快地跑到操场上,抱着他就哭,并对教师说:“我的儿子,自己都舍不得打,你为什么打他?我们不上学了!”说完,拉着他的手就走,校长出来劝阻也没用。
母亲确实舍不得打张震,在他的记忆里,她只打过他一次。那是张震听人家说他不是娘生的,回家如实告诉母亲,没想到她大动肝火,把他痛打了一顿,边打边喊:“你不是我生的,是谁生的?!那么一点点儿,我把你抱大的。”当时张震只有4岁,真不明白她为什么会生这么大的气。
4.与“望儿媳”成亲,16岁参加红军
1928年7月,张震从高小毕业。因为父亲患了肺痨,失去劳动能力,家贫无钱读初中。张震在父亲朋友方达生的杂货店里做过几个月的学徒,但之后依然失业,家中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没办法,他便随家对门的邓再陶到长沙贩些手巾、袜子等杂品,回到长寿镇卖,勉强补点家用。
1929年,张震15岁,按当地的风俗,算长大成人了。父母安排他与“望儿媳”邓画梅同房。这些,并没有使张震高兴,因为父亲病重,丧失了劳动能力,作为成人的他,自然要接替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可是他到哪里去挣钱养家呀?至于邓画梅,和他一同长大,且大他6岁,照顾他多,只有姐弟情谊,没有夫妻感情。
成家后的张震,经父亲托人,回到自己的母校平江县第二高小当校工,每天去学校干杂活,混口饭吃。几个月后,由于社会动乱,学校停办,只好又回到家中,一家四口吃饭成了大问题。更令人烦恼的是,张震在大革命期间当劳动童子团副团长时,带人禁烟、禁赌,得罪了一些烟鬼赌徒。这段时间里,他们经常到他家来敲诈,扬言说,如不给钱,就告发他与共产党有牵连。实在没办法,父母只好凑点钱给了他们。但他们花完了又来要,真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日子没法过了,张震整天闷闷不乐。母亲到处托人,最后,邻居喻蝉莲的女婿说,他在长沙一所学校教书,可带张震到他那儿当校工,每月除吃饭外,还付给4块银元。张震听了真是喜出望外,父母也很高兴,觉得家中生活又有指望了。那时一天5分钱的伙食,就可以吃得很好。如果每月有4块钱,一家人的吃穿用都可以解决了。10月的一天,张震随喻蝉莲的女婿去长沙,但没想到被那人骗入军队,在湖北武汉南湖钱大钧部教导第三师当兵,受了6个多月的折磨。翌年4月,他听说平江被红军解放了,便设法逃回了家乡。
1930年7月,16岁的张震参加红军。1930年8月,张震所在红五军第一师回到平江县长寿镇,他请假顺便回家探望双亲。童年时的小伙伴们大多当了红军,留在家乡的男青年已很少见。他在家待了一个上午,陪着父母亲,也见到了妻子邓画梅。临走时,卧病在床的父亲深情地望着他,母亲依依不舍,紧紧拉着他的手……张震把部队发的两块银元留给了母亲,咬咬牙,就上路了。这是张震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他再次与母亲相见,已是8年以后的事情。
此后,作战频繁,张震时刻准备牺牲。打仗之前,如果手头上有点“伙食尾子”,张震总要和几个要好的同志凑到一起买只老母鸡炖着吃,相约做个“饱死鬼”。一仗打下来,总有几位同志永远离去。有时,一个连队会有半数以上的同志牺牲。张震经历5次反围剿,带病走长征,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张震永远不会忘记:仅淮海战役66天的决战,他所在的华东*军就伤亡了十多万人。他是幸存者。
5.怀揣20块钱回家探母
1938年,张震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他向*请假,回平江县老家探亲。行前,*发给他20元钱,这使他十分感激。
在长寿镇,张震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她苍老了许多,精神恍惚,目光呆滞。闲谈中,母亲告诉他:国民党军队占领长寿镇后,红军亲属就成了挨整的对象,张震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世的;后来,儿媳邓画梅同一个男人同居了,并已有了一个4岁的男孩,剩下她一个,真是没法活下去了。望着患病的母亲,张震难过地哭了。他身上也只有*给的那20元钱,于是全部都留给母亲过日子用。
在安排了母亲的生活之后,张震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离开了长寿镇。回到武汉,经过反复考虑,张震给邓画梅写了封信,说:你同别人有了小孩,我们离婚吧。这些年你照顾我父母有功,往后我们可以姐弟相称。邓画梅收到信后,让她弟弟替她办了离婚手续。
6.破碉堡中找到母亲,分离11载南京重团圆
解放后,张震在工作之余,尤其是在上海养病期间,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自从1938年他回长寿镇,匆匆见了她一面后,多年来杳无音讯,生死不明。他曾写过几封家信,打听妈妈的情况,因地点变动,均无回音。每想起少小离家,从军远行,戎马疆场,而不能照顾她,尤其在母亲最困难的时候,作为儿子,却不能在她身旁,这令他十分愧疚。
无论是在战争岁月,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时常梦见母亲。他曾赋诗数首,以表悬念慈母之心:虚度浮生三十春,弹雨枪林万里征。献身卫国何家有?誓饮黄龙革故新。怀亲默祷泪血加,古来征将迭吁嗟。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
1949年秋,在时任湖南省委*黄克诚的帮助下,张震养母在一个破碉堡中被找到,她已沦为乞丐,讨饭为生,而且已经精神失常了。黄克诚派人将她送到武汉,邓子恢派人买好船票,将她送往南京,并电话通知了张震。
12月22日,天刚亮,张震就赶到了南京下关码头。12月的南京,寒气逼人,办公室里都燃起了木炭炉火。张震站在寒冷的江边,望眼欲穿。眼前是滚滚的波涛,脑海里是11年前的母子情意。等啊等,终于等来了母亲坐的那艘船。船刚靠岸,他急步跳上船,在人流中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她憔悴苍老,神情有些惊喜和不安,似乎是在梦里。张震叫了声:“姆妈!”眼泪便流出了眼眶。老人不知道是认不出儿子了,还是半信半疑,待了好一会,才说:“你的话好懂啊!”张震又忙说:“我是您的儿子!”此刻,母亲双眼突然一亮,认出了自己的儿子。2003年,忆起当时情景,张震说,几十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随同老人来的,还有张震的表兄吴诞生。老人手上还抱着个印花小被,好像那是张震小时候盖过的,老人带着它,像是个信物和证明书。此时,张震不禁泪如雨下。这是悲喜交加的眼泪,喜的是分别11载,战火纷飞,颠沛流离,母子终于得以团圆;悲的是她老人家憔悴苍老,神情呆滞,他都不大敢认了。随同张震的参谋和警卫员正想搀扶老人下船,张震已蹲下身来,背起了老母亲,一步一步走下船去。
旧中国被推翻,母子劫后重逢,全家人都高兴万分。张震的爱人马龄松,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婆婆换上,换下来的衣服放到水盆一洗,却成了一丝丝一条条的破布,完全不能穿了。这些破烂衣服,是老母亲这些年受苦受难的见证。
从交谈中得知:1933年8月,父亲张继纶病故,当时张震正在中央苏区参加反“围剿”战争。之后,张家境况更加困难,1938年,张震与邓画梅解除婚约后,家中只剩母亲吴命媛一人,孤苦伶仃,亲友接济也难以为继,先是靠变卖家中用具为生,最后,连张继纶去世时准备留给儿子作纪念的一把篾刀,也被债主拿走了。吴命媛不得不离开一贫如洗的家,住在破碉堡中,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
团聚后,张震与母亲同居一处,起卧必亲视,饮食必亲尝。他想留母亲在身边,安度晚年。但她不习惯城市生活,只住了半年多,就闹着要回家,有时病情发作,到处乱跑。当时,我军正在筹划解放台湾、准备进攻舟山和再战金门,军队建设的任务也十分繁重。马龄松在南京市上班,除节假日外,也没有更多时间陪伴老人。张震担心养母跑出去被汽车撞伤,只好同意她回家。
7.为养母养老送终
张震将母亲一直送到船上,由表兄吴翼生、吴诞生接其回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粮食紧张,张震和马龄松则定期将节省下来的粮票寄给她。
想到母亲年事已高,1960年春节,张震带着全家回平江老家看望养母。吴命媛看到孙子、孙女都长大了,非常高兴,紧紧拉着孩子们的手,问长问短,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分别时,母子之间难舍难分,张震又特意把母亲接到长沙住了两三天,为她购置了棉衣、棉被、暖水瓶等衣物,并留了一笔生活费。
1961年11月,78岁的吴命媛因水肿病离开了人间。闻讯,张震失声痛哭,彻夜未眠。
8.生母出现,同样照顾
在张震接母亲吴命媛到南京以后不久,他又收到家乡来信,说来南京的是其养母,他还有一个妈妈,即其生母,仍生活在长寿镇上。得此音讯,他颇感突然,不信其真。他过电影般,一幕幕地回忆儿时的生活情景,觉得母亲始终对他十分疼爱,关怀备至,只有亲生骨肉才能如此。
后来,家乡人不断来信,叙说实情,旧时的邻居也来信证明。一天,张震忽想起自己4岁时有人对他讲“你不是你娘生的”,他把这话告诉母亲后她痛打自己的情景。抱着弄清情况的想法,张震给家乡政府去了信,依靠当地党组织,帮助他做些调查。最后,确认了这样的事实:他的生母叫余朵莲。生母也给张震来了信,诉说40年来生离之痛,并表达而今年过八旬,烛近风前,“但愿一睹容颜,则九泉无恨”的心情。当年的介绍人也写信证明了出继情形。
开始,张震确实不大相信。因为他对养母吴命媛的感情太深了,每一念及,总是眼泪夺眶而出。但是,既然大家证明了,就不管是养母吴命媛,还是生母余朵莲,都是母亲辈的人了,他都有责任照顾好她们的晚年。
但张震也担心养母难以接受,不愿意因此伤她的心。所以在回乡探望时,他背着她,利用晚上,与妻子去看望了生母一次。他含泪叫了两声:“妈妈!妈妈!”那位不幸又万幸的母亲,只是流泪,久久无言。
平时,对两个母亲的生活,张震同样关心。生母由她的长孙吴嘉清照顾,晚年也是四世同堂,99岁高龄因病逝世。
本文参考资料:张震著:《张震回忆录》(上册),张麟著:《如烟似火》,李喜珍、伍国用主编:《走进恢弘世界——人物访谈录》,于晋著:《影响:名人100深度访谈》(上),梁礼忠编著:《客家名将》,梁礼忠编著:《客家女杰》,福建上杭客有联谊会编:《上杭客家》(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