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得耀眼,2万多株楠木枝叶繁茂,点缀在碧波荡漾的凯峡河畔……寒冬时节,走进石阡县石固乡泥塘村的楠木群,随风漂游的楠木清香沁人心脾。
山水石阡名不虚传。“村民们面对种种诱惑,不为所动,坚持多年精心保护这片楠木!我们计划利用楠木群打造乡村旅游。”眼下,当地政府正在积极争取项目回应村民护佑青山绿水之举。
绿色泥塘只是桃源铜仁的普通一景。从“农业地区”迈向“城市时代”后,铜仁的青山绿水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发生了令人惊喜的裂变。
5年勠力同心,5年负重拼搏,5年奋楫争先。脱胎换骨的铜仁之变引发外界瞩目——
铜仁变“快”了:2016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0亿元,是2011年的2.43倍,年均增长14%左右,经济总量跃升至武陵山片区中心市州第二位,经济发展呈现总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的良好态势,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和武陵山片区。全面小康程度达到90%,碧江、玉屏、万山率先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
铜仁变“好”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32.3:26.3:41.4调整为24.8:28.7:46.5。
铜仁变“活”了:市场主体从2011年的7.34万户,增加到截至今年10月的19.73万户,增长16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400亿元、830亿元,是2011年的3.12倍、2.76倍,年均增长25.8%、19.5%。
追赶!不折腾!
进位!慢不得!
转型!等不起!
加速发展的步伐,升腾于铜仁对摆脱贫困、洼地崛起的迫切渴望;
加快转型的决心,彰显了铜仁科学发展、弯道取直的理性考量;
推动跨越的道路,记载了铜仁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心路历程。
5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为总纲,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等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两区一走廊”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美好幸福新铜仁崛起武陵山。
迈入“城市时代”
奋力追赶铜仁速度领跑武陵山
老区为何这么穷?乡亲们为什么这样苦?……
多年前,贺捷生将军曾沿父亲贺龙的战斗足迹,脚踏泥泞山路走进黔东革命根据地,目睹云贵高原升起第一面红旗的热土,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历史的叩问回响在山水间。欠开发、欠发达曾是铜仁的标签: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工业长期“短腿”,城市弱小带动乏力;交通瓶颈如同死结,拽住铜仁发展的脚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省挂末,等等。
多山的铜仁,也多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冷朝刚,用实干、苦干与巧干经营思南县塘头镇青冈坝村“一亩三分地”,创造大山深处的奇迹,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改变困境,走出大山,奔向美好,铜仁人从未停歇,奋进在“追”与“赶”的征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行署,设立地级铜仁市。同年12月28日,铜仁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从此,铜仁从“农业地区”迈向“城市时代”,进入发展新拐点。
站在新起点,如何尽快把铜仁建设成为新兴区域性中心城市?铜仁崛起武陵山怎么落棋?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大背景下,我市决策层集中集体智慧,高屋建瓴提出“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和“两区一走廊”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实施“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四大跨越工程,加速推进铜仁绿色崛起。
——规划建设黔东工业聚集区,打造产业集群、园区集群、企业集群,实现工业园区组团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成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0户,是2011年的3.1倍;2016年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亿元,是2011年的5.02倍。黔东工业聚集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65.5%以上。
——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利用旅游资源“金三角”加“一线”的布局优势,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目前,全市创建4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成功举办5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4届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预计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0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45倍、3.86倍。
——规划建设乌江经济走廊,带动西部县经济发展。以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县为核心,乌江生态经济走廊沿线依托乌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乌江流域资源进行综合立体开发,不断释放农业、旅游、航运等方面的巨大潜能。而今,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种植养殖异军突起,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同频共振,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是铜仁新的经济增长极。
今日“两区一走廊”的聚集能力、规模效应和多重效应已经显现,优化了铜仁东西部区域经济格局,成为铜仁“两加一推”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