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wu”,原本是一个会意字。甲、金文的“吾”字下边是一个“口”,上部是一个源自手掌的五”,只是中间多了表示仲出的一竖。这里两形会意,表示以手掌捂住嘴的意思。其发音也为手掌捂口之后的“唔、唔”之声。小篆的“吾”字一脉相承,只是简省掉上边“五”字中的一竖,楷书源此而来。
”吾”的构形源自手掌捂嘴,但此义已由孳乳后起的“捂”字专一承担。“吾”则由被人捂住嘴后的用力发声,以示辨解,引申出自我之义。《说文解字》释为:“吾,我自称也。”“吾”在古汉语中,通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们)、我(们)的。如《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吾”即表示“我”。
“吾”和“我”都是第一人称代浯.但在汉语中,用法上有所区别、,“吾”作主语或者定语,不作宾语,如《庄子·齐物论》中的”今者吾丧我”不能说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其原因便在于“吾”字源出特殊情况下的自我的独白,是一个出自个体强辨的汉字.“我”则源自手举斧锇上下晃动,其发声来自恐吓敌对者的呼叫声,因而可作施使他人的宾语。在通常情况下“吾”表示单数,“我”则表示复数的“我们”。
“吾”也是一个偏旁字,如“语、衙、鼯、悟、晤”等字,均以“吾”为组字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