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种食品,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地位。
就拿大饼子来说吧,大饼子是用玉米面做的。东北地区寒冷,无霜期较短,只有玉米抗寒性强、产量又高,适合这一地区的种植。所以,玉米就成了东北地区人们的主要口粮,玉米可做大楂子、窝窝头、发糕、大饼子等。玉米面大饼子做起来比较简单、省时又省力,也就成了东北人的主食。以前,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顿大米、白面。玉米面大饼子又被称为“粗粮”,何时开始食用,也无人知晓,所以说,玉米面大饼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是大跃进“吃食堂”年代,劳动力在生产队食堂吃饭,每人每天7两玉米面,掺上榆树面、淀粉也就对付了。在家吃饭的老人和孩子每人每天给4两玉米面,五天放一次面,一人2斤,早吃完也不提前给。
这年1月,
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时,我正随其生产队他社员在桦皮窑林场搞副业——倒大木,哥哥捎信让我回去结婚,我说:“人都要饿死了,还结什么婚!”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我不情愿地回了家。再困难也得准备几桌酒菜,在婚宴上,人们吃上了久违的啥也没掺的玉米面大饼子,这顿饭省了用石灰水浸泡的玉米棒子磨出来的“淀粉”掺玉米面蒸食的干粮,并收了大伙在生产队大食堂就餐的饭票。事后,安子臣老大爷说:“这顿饭比过年吃的都香。”
东北居民做的玉米面大饼子原是发面的,用大铁锅蒸,不太好吃。1958年,随着山东人移居我村,他们做的玉米面大饼子非常好吃,做法是:先炕干黄豆,再磨成黄豆面,然后掺在玉米面里和面,在大锅里贴玉米面大饼子,熟后,那黄澄澄光亮诱人、背面一层金黄色厚厚嘎吱儿的玉米面大饼子飘着香味,吃着又香又酥,香里透着甜。后来,当地人也跟他们学会做了。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粗粮成为一种时尚,玉米依然是人们廉价的果腹之物。人们吃腻了大米白面和各类油大的食物等,总想吃些没有污染的山野菜,没施化肥、不喷农药的疏菜及“粗粮”等。我总想吃大铁锅贴掺黄豆面的玉米面大饼子,却得不到满足,现在也没人磨黄豆面,连大锅都不使用了,再也没人会贴厚厚嘎吱儿的掺黄豆面的大饼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