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三农场农机场一景。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从19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一年起,农场人重新振奋精神,求新求变,加快脚步,再次踏上了光荣的征程。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年,1983年,八五三农场粮豆总产27274万斤,比1980年增长了15.2%;纯盈利1683万元。到上世纪的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八五三粮豆总产量达11万吨,农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农场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人参、鹿茸、五加参、五味子等名贵中药材及猴头、蘑菇、木耳等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工业方面,农场场有建材、水泥、农机修造厂等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也是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农场场部所在地的清河镇形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并划分为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和居民区。
八五三农场农业航化作业。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也是在这第一个十年,在挠力河南岸,发现了铁器时代古城遗址一座,城北30米处发现了大量的墓群,并出土骨鱼镖、铁刀、陶罐等文物。十年磨一剑,雁窝岛上的八五三人走过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亲身经历了十年的淬炼与磨砺,让农垦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吃的是大米白面,鸡鱼肉蛋,穿的是“皮大衣”。住的是砖瓦房,骑的是“电驴子”,抽的是“宇宙烟”,彩电冰箱走进了职工家庭。农场投入1264.2万元先后建起奶粉厂、麦芽厂、果汁厂等外向型龙头企业。
八五三农场湿地风光。
光荣的岁月与历史的变迁如今展现在这幅真实的山水画卷中。画卷中最美丽生动的是八五三人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饱经沧桑风霜的面庞,这些充盈着坚定自信的面庞,这些如初升朝阳般的面庞,这些象花蕾绽放的面庞,这些透露着坚韧和勤奋,追求和探索,幸福和安祥的面庞,是八五三山水画卷中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
北大荒人永远在路上。北大荒的脚步永不停歇。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对于雁窝岛上的八五三农场来说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十年里,农场调整传统经营模式、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阶段,农场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实现了由统营的计划经济向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转变。坚定的信念,科学的规划,不懈的努力,八五三人跃上新台阶!1998年,农场实现粮豆总产2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33976万元,经营盈利990万元,人均纯收入3673元。
八五三农场特产雁窝岛白酒畅销国内外。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麦豆奏音符,田垄觅诗行,风声雨声皆作华章。”1999年开始,农场成立组建了黑龙江雁窝岛集团,不仅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实现了农工商科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而且使酒、米、油、乳、机械、食用菌等9 大系列160多个品种的产品以“雁窝岛”为品牌打入市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农场进入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快步迈进的时期。在八五三人的心中,蓝天青山绿水黑土地是永恒的不动产,鸟儿的鸣叫是相伴人们辛勤劳动的最美歌声,山花开放是大自然为人们绽放出的最美笑容。到2008年,农场实现粮豆总产38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54194万元,人均纯收入122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