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这次济南座谈会上,大家又不约而同谈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有成就,有经验,也有亟待解决的难题。
“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列举了这样一长串数字:黄河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而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
“尽管这样,用水效率仍然不高。西北农村曾经普遍打水窖,水是家家户户的命根子,洗完脸洗完菜还要接着用。”结合亲身经历,*接着说,“我们那会儿在陕北用水,水舀出来,先舀一缸子准备刷牙,然后洗头洗脸再洗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区也是这样,人们的节水意识慢慢淡化了。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
2021年3月31日,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一排抽油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谈及水资源和发展的关系,*再次强调,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
“要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不懈抓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我们共产党人做事就是要为了全人类、为了子孙后代。
蹚出一条新路——“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
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21日上午,**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这里80%以上的土地是盐碱地。近年来,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
农技人员介绍了示范区育种思路的转变——从治理盐碱地适应植物,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对此表示赞同:“这就像发展旱作农业,不是治理旱地,而是要推广适宜的耐旱植物品种。”
沿着田间道路,**边走边看。两侧平整广阔的地块上,苜蓿葱绿,藜麦泛红,田菁长势喜人。
正值大豆收获季节,*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农业部门负责同志告诉*,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勉励道。
不仅农业要高质高效,工业也要高质量发展。
这是2018年6月24日拍摄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城市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黄河流域,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60年前,位于黄河入海口的胜利油田被发现,新中国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渤海之滨展开。
21日下午,**专程来到这里考察调研。
“当年我们是贫油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搞石油大会战,对当时我们国家在层层封锁下实现自力更生、搞工业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石油战线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从激情燃烧的战天斗地,到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见证了石油工业转型跨越发展。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向*介绍了他们正在重点攻关的页岩油勘探开发项目,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
“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指出,“对于我们石油能源产业来说,下一步就是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
为实地了解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来到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沿着铁梯登上10多米高的钻井平台,察看设备运行情况,走进司钻室同正在作业的石油工人亲切交流。
“铁人王进喜那会儿拿的是大刹把,看看现在的自动化设备和工作条件。”*赞叹道。
海风阵阵,机器轰鸣。
**高声勉励大家:“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为了一份牵挂——“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黄河在山东奔流入海之前,河道自西南折向东北,加之河床高于地面,极易发生凌汛。“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经是黄河滩区居民艰苦生活的写照。
上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东营市又对66个房台村进行拆迁改造,目前已建设完成3个安置社区。
搬迁群众住房、生活条件怎么样?有没有稳定收入?*十分关心。
21日上午,**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3个安置社区之一的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
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党群活动中心、幼儿园、养老院、卫生室、健身室、青少年之家、超市等一应俱全。
“基础设施很齐全。”*边走边看。
社区老年人餐厅里,午餐已经上齐:土豆炖排骨、白菜豆腐汤,主食是馒头。
社区*张麦荣告诉*,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吃午餐,每顿两个菜,每天不重样儿,一顿只收十块钱,低保、五保老人只收一块钱。
“土豆炖鸡、冬瓜炒肉、全羊汤……菜品不错啊,营养有保障了!”看着墙上的菜单,*笑着说。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能致富。
草编加工合作社里,正在用蒲草编织书架的居民刘爱英见到*十分激动。这份就在家门口的工作,刘爱英已经干了近3年。
“这书架挺轻巧的,工艺很好!”*夸赞道。
刘爱英告诉*,靠着这手艺,一个月能赚1500多元。
“现在社区里大家都不愁工作,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年人就近打零工,很多活儿都找上门来,还有针对中老年人的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张麦荣在一旁补充道。
走进社区群众许建峰家,**将三室两厅的房子看了个遍:“房子质量好吗?”
“非常好!”
许建峰一边回答,一边拿出老照片,讲起自家两次搬迁的故事:1978年,父辈那一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滩区搬到了房台村,那是4间土坯房;2016年,在政府资助下,只花了7万多元就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我父母常说,没想到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变化太大了,就像做梦一样。真心感谢共产党!”
社区广场上,掌声欢呼声响起,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同乡亲们说,“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
“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看有哪些事要办好、哪些事必须加快步伐办好,治理好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