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序增于2019年8月在亿年顶留影。
“亿年顶三教堂碑”(甲面)拓片影印。
亿年顶出土的汉代“豆盖”等文物。
西望东万年村亿年顶(南脑)。
“重修亿年顶三教海潮堂记”石碑。
“东万年村”“西万年村”是武安两个行政村庄,因分别坐落于南洺河下游东西两岸故称。尽管两村非同姓同族,但“万年”二字紧紧将两村联系在一起,自古两村百姓和睦相处不分彼此,总以“东头”“西头”相称,丝毫无两村之意。
民国版《武安县志》载:“东万年,古名亿年,明万历年已改今名。”又载:“西万年,位洺水右岸,村民皆张姓,初本洛阳张氏,种植园圃于此,因家焉,浸至族大人众,遂成村落,命名西万年者,以居万年之西也。”1983年版《武安地名志》载:“东万年,建村于明代,…… 相传,古时有一老人,到鼓山玉皇庙里送芝麻,回来后,村里人说他走了一亿年,形容老人走的时间长,后借此称村名为亿年。明万历年间,以村居南洺河东岸,改称东万年。”又载:“(西万年)相传,建村于明代,……。”
综上两部志*载,东万年村、西万年村分别先后建于明代,村名均来自“万年村”,且“万年”村名又缘于“万年老汉送芝麻”的故事。至于东万年、西万年两村建于明代何年,“亿年”又因何改称“万年”等问题,《志书》没有详记。对这些疑问,笔者曾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依据均未找到答案。
2018年初秋的一天,武安金石专家程宝堂先生打来电话,说在原东万年村发现一通石碑,上写有“亿年……”等内容。接电话的瞬间,敏感的“亿年”二字顿时令本人兴奋不已,随即登车直奔程宅,果然一张残碑拓片展现在眼前。
该碑为“重修亿年顶三教海潮堂记”碑(以下简称“三教堂碑”),分前后两面(即甲、乙面),甲面内容大概为:小章(今文章村)里庄严(今庄宴)村北,有一高耸平坦的土垴,名曰“亿年顶”,顶上建有儒、释、道“三圣堂”,因年久残损今重修。又因亿年顶西1里许为“麒麟双降”的下洛阳村(村中建有麒麟阁记之),每逢雨季,洺河巨浪沸腾如潮,自下洛阳村一侧向东涌来,从顶上观之十分壮观。加之重修后的“三圣堂”金碧交辉,故又将“三圣堂”改名为“三教海潮堂”(以下简称“三教堂”),特勒石纪之。乙面所记为儒、释、道各法师名号及各乡村助缘功德施主名单。立碑时间为大明正德七年(1512年)岁次壬寅肆月。
“三教堂碑”的现世,不仅对“三教堂”的来历可作详尽解读,对揭示东万年、西万年两村起源也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笔者通过对碑文细致解读及调查走访,对相关问题作出几点认识,供商榷。
一、“亿年顶”与“南脑”
在东万年村西南方约800米处有一垴,村民称作“南脑”,垴上有土地约60亩,东万年村村民祖辈在此耕耘,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该村第四生产队耕种。“三教堂碑”载,“亿年顶”,洺水位于右、大道列其左,西望麒麟降生的洛阳村,东北凤凰山环乎,“三教堂”岿然其中,乃一处天造地设之胜境。“三教堂碑”所记“亿年顶”,按所述方位及内容正是东万年村今“南脑”地。《武安文物大辞典》载:“南垴遗址,又名姑子庵(相传“南脑”上曾建有“姑子庵”)地遗址,位于东万年村南,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至2米,有仰韶、龙山、商、战国4种文化类型,出土多陶器、细泥红陶居多,多蓝纹,遗物有罐、鬲残片。遗址现为耕地。”据此证明,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在“亿年顶”上从事各种活动。“三教堂碑”又载,亿年顶上“三教堂”,聚集着众多儒、释、道各派法师及近300名助缘功德施主,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综上,足见“亿年顶”其地势之神圣、年代之久远、奥妙无穷,非一般之地。
二、“亿年顶”与“亿年村”
《武安县志》《武安地名志》载,东万年村建村于明代,古名“亿年村”,其村名缘于“万年老汉送芝麻”故事,此说一直作为村名来由流传至今。“三教堂碑”的出现,笔者认为,“亿年村”之名应与“亿年顶”相关联。据考证,“亿年顶”已有数千年历史,至明代正值兴盛时期,东万年成村于明代,又处于“亿年顶”一侧,村名首选“亿年”取名“亿年村”当顺理成章。至于“万年老汉送芝麻”故事,仅是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作为村名依据并不适当,而以地名“亿年顶”取村名更具说服力。故认为,“亿年村”应缘自“亿年顶”。
三、“亿年村”与“万年村”
民国版《武安县志》载,东万年村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改“亿年村”为“万年村”。而据“三教堂碑”载“万年村”施主证明,早在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该村就已称作“万年村”,“亿年村”改“万年村”应在明代正德七年之前,而非正德年间之后的明万历年间。《武安县志》记东万年村明万历年间改“亿年村”为“万年村”实属证据匮乏,不能成立。至于“亿年村”在明正德七年之前的何年,又因何故改“万年村”,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西万年村”与“万年村”
“三教堂碑”所记施主中,“西万年村”与“万年村”同列其中。以该碑立碑时间推断,明代正德七年(1512年)西万年村就已成村,并与“万年”村并列存在。以民国版《武安县志》载“(西万年)命名西万年者,以居万年之西也”推定,“西万年”村名来由是依据当时“万年”村名而取。碑中另载“西万年(施主)张隆已是老人长者,按明代山西移民多为未婚青少年及始祖张隆又是辗转下洛阳村到西万年村推断,始祖张隆到西万年创村应在20岁左右。据《武安地名志》载(西万年)相传建村于明代,故西万年建村时间约在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建村已有560年至570年。
五、“东万年村”与“万年村”
“三教堂碑”已载明,明正德年间“西万年村”与“万年村”已同时存在。《武安地名志》载:“(万年村)……明万历年间,以村居南洺河东岸,改称东万年(村)。”据此证明,“万年村”是在西万年于洺河西岸成村(1512年前)后,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之后)以村居南洺河东岸改为“东万年村”的。按《武安地名志》载东万年村建村于明代,“三教堂碑”所记当时(1512年)万年村施主已有40人之多,其村庄已初具规模推断,东万年村建村时间至少应在明朝初年(1368年)前后,距今约650余年之久。
六、“西万年村”创始人——张氏始祖
西万年村《张氏族谱》载:张氏始祖张隆、二世祖张悦……。“三教堂碑”(乙面)载西万年村施主5人,即老人张隆,张悦、张闰、张瑾、张某(字迹不清)。碑中所载“老人张隆”,确系西万年村创始人张氏始祖“张隆”名讳无疑,另外4人经对照《张氏族谱》,均为张氏二世祖至四世祖名讳。按碑中尊称始祖“张隆”为“老人”以及张氏四世祖名讳的载入,说明始祖“张隆”当时(1512年)应为寿龄在80岁左右的耄耋寿星。故推算,始祖“张隆”约出生于明宣德7年(1432年)前后,寿终约在正德7年之后至嘉靖初年间,即1512年至1522年间。关于西万年村张氏始祖等名讳,之前只是在其族谱中有载,有关碑碣及资料均未见到。“三教堂碑”的出现和记载,对于研究和揭示西万年村历史提供了一件重要的文献资料。
七、“三教堂”与“姑子庵”
“三教堂碑”载,“亿年顶”上所建为“三教海潮堂”。而在东万年村,祖辈口口相传南脑上曾建有“姑子庵”。“三教堂”由碑碣作证,其存在无可置疑,而“姑子庵”之说是真是假呢?笔者认为,此虽为传说,但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民间“有寺必有庵”之说,村北垴建有佛教古刹“龙掩寺”,在南垴建“姑子庵”应不是虚传,其存在也应为事实。既然“三教堂”“姑子庵”存在均为事实,那为什么民间流传的是“姑子庵”,而非“三教堂”呢?推断有多种情况导致:一是“姑子庵”为“三教堂”的附属设施,碑记不予记载。二是“三教堂”建于前,“姑子庵”建于后。三是民间对姑庵传闻多有兴趣,故传“姑子庵”之多,而忽略了“三教堂”。
八、“三教堂碑”前世今生
碑载,“三教堂碑”为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肆月吉旦立。之后不知何年何故,该碑被埋没于“亿年顶”之中。日月轮回朝代更替,数百载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东万年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第四队社员在顶上深翻土地时,意外挖得此碑,才使其重见天日。因碑文年久模糊不清,内容难辨,遂由社员用马车运至村内,供邻里休息闲坐。2007年,东万年村整体迁至伯延村西新址,整个村庄人去房空,但那通古碑仍静静躺在村中无人问津。2018年,幸遇程先生慧眼识珠,精心拓片保存,并奉献于世,才使得我们今天有幸看到其尊容,得以重新对其分析研究,并据此对东万年、西万年两村起源有了新的发现。“三教堂碑”现(因残缺)高150厘米,宽80厘米,厚16厘米。该碑为研究东万年、西万年两村历史及武安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值得好好珍藏并深入研究。
九、“亿年顶”现状
“亿年顶”(南脑),高出河床约30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属东万年村辖地,20世纪初,武安市政府为扩大耕地,对此进行了铲挖扩充,使垴顶更加宽敞平整,现顶部面积约4万平方米。2011年,大名籍潘氏与东万年村达成承包协议,开始在此地种植树苗。如今的“亿年顶”,高耸屹立、大路通顶、水电齐全、整齐开阔、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武磁大道沿顶下南侧穿过,洺河自西向北环绕。虽不见当年“三教堂”和“姑子庵”宏状之景,但仍显其险峻灵秀之气,不失为一块天造地设的俊秀宝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亿年顶”正敞开胸怀期盼、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利用,使之再现昔日辉煌。
上述为笔者对“三教堂碑”与东万年、西万年两村相关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诚望有关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考证,不吝赐教。(武序增 文∕图)
2019年8月
备注:洺河,亦称洺水,古称寝水、千步水、南易水。该河流经于河北省南部地区,发源于河北省武安市小摩天岭,系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境内,分南北两条,夏日水位较深,冬季有干涸现象,季节性较为突出。洺河是滏阳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邯郸市境内的主要行洪河道,境内河长171.4公里(自南洺河发源地算起)流域面积2601.72平方公里,包括武安市全部,永年县中北部和鸡泽县西部。
洺河上游有南洺河、北洺河两条主要支流,分别发源于武安市西北部的深山区摩天岭两侧,向东南流经武安市的绝大多数乡镇,于康二城镇的永合村相汇,南、北洺河汇合后称洺河。向南流经河北武安、永年、鸡泽、曲周,等地。干流在永年县(古称洺州),永年的县城临洺关,即依河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