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厚文度过了夜宿虹桥火车站的第8个日夜。
他是大众出租驾驶员,也是虹桥火车站交通保障人员。4月10日开始,由于所在小区出现阳性病例,他晚上无法回家休息,驾驶座就变成了床。记者注意到,在他的车内,有三样平常少有的东西:一堆泡面、一个桶和一包盐。泡面可以理解,赶不及领盒饭时可以填饱肚子,桶和盐又有何用处呢?在忙碌间隙,他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缘由。
讲述人:葛厚文 45岁 虹桥火车站交通保障人员
我是安徽人,1997年就来了上海,中间尝试过不少工作,直到2012年抓住出租车行业青春的“尾巴”,一干就是十年。
以前,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工作。从没有像这段时间一样,感到这么有意义。
最近从虹桥火车站走出来的人,大致有三种:志愿者、医护人员,以及有特殊需求必须回上海的人。假如没有出租车的话,有些人下了高铁,真的很难解决出行问题。我们就像是城市“摆渡人”一样,强烈地被需要着。
曾经有个30多岁的男人,他一坐上我的车就哭了起来。聊下来才知道,他的母亲在上海生活,身体一直不太好,他因远在青岛工作,平常雇佣保姆照顾母亲。这次疫情一来,保姆居家隔离,母亲独自一人,生活无人照料。情急之下,他赶紧买了车票回来。可是,下了火车用手机一查,没有可用的交通工具,整个人蒙了。
他家在九亭,距离虹桥站差不多10公里远。他拖着四个行李箱,一个里面放着衣物和个人用品,其他三个都装着从外地带回来的菜。一筹莫展之际,差点儿就打算这么走回家。绝望中,他注意到有出租车,赶忙过来问是不是可以乘坐。我说当然可以,这就是为你们开的。可能是持续的焦虑、担心突然释放,他上车后没绷住,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还有一位母亲,之前在外地出差,挂念家中一周岁的孩子,匆忙赶回了上海。她家住在闵行区康城附近,她说只要能到上海,即便是走着回家都可以。
在出租车上,每天都是故事,每一差次都是需求。车里的一包盐,是为一名乘客准备的。她从外地来上海做方舱志愿者,因为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下车时问我能不能加微信,我说可以,有特殊需求能帮的尽量帮。她平常有一个习惯是喝一杯盐水,我就在车上放了一包盐作为备用。这几天跑的地方距离她工作点比较远,准备等到顺路或者她急用的时候带给她。
在车上,我还放了一个桶,这是用来洗澡的。
4月10日之前,在跟居委报备和出示相关材料后,还是可以回家睡觉。不过之后小区出现阳性病例,收紧了管理,晚上我就停在虹桥火车站休息。这里有公共卫生间、开水房,冷热水都有。我和其他司机一群大老爷们,也就不讲究了,直接用桶接好水,简单冲洗一下,睡在了车上。
因为后排座椅太窄,我们一般把驾驶位的座椅放下来躺着睡。其实这样也不舒服,一觉下来感觉腰酸背疼,比没睡更累。之前有段时间,晚上蚊子特别多,因为睡觉的时候窗户不能关死,得留一条“生命缝”,这一开蚊子就都飞进来了,叮得人满身是包,半夜睡不着只能下车透透气。
以前说驾驶员有三难:“吃饭难”“如厕难”“停车难”,现在的三难变成了“吃饭难”“睡觉难”“充电难”。公司其实很贴心,给大家准备了干粮还有盒饭,会提前送到站点让大家早点取上,即便吃的时候冷掉了也能填饱肚子。但是,有些单子跑起来没个准儿,会有碰不上饭点的时候,外面很多超市还没对外营业,我就靠车里的水和泡面填饱肚子。不过,现在有热水的地方也不太好找。有时候,一天就吃一顿。
电动车的电量要计算着用。现在浦西开放了四五个充电站,保障驾驶员的使用需求。我们要计算好行驶里程,不能开着开着车没电了,直接抛在路上。如果车子剩余电量行驶不到300公里,我都不敢进虹桥火车站。乘客上车的时候,会询问他们去哪里,心里有个数。最近充电压力也变大了,因为货运平台申请做团购运输的车辆多了,有时候需要排队充电,最多的时候排过一个小时。
这8天8夜下来,感觉瘦了十斤。不过,现在身在一线的人都难、都累。想想能帮助更多乘客,觉得再辛苦都值了,咬咬牙还想坚持做下去。
很怀念曾经热闹的街道,清晨可以看到勤劳的清洁工人,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希望疫情早点过去,生活再次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栏目主编:陈玺撼
来源:作者: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