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播出后,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捧,在首期节目中,第一件亮相的国宝就是:样式雷建筑烫样。人们常说,“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雷姓家族设计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耳熟能详的古建筑,也留下了大批样式雷设计图档。
从这一档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建筑也承载着千年的文明,而座落在洛阳的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辉煌的建筑之一。
这两座建筑,一个是东方宗教建筑的典范,一个是西方宗教建筑的经典,两座建筑穿越历史,互相碰撞出建筑美感的火花。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的空间结构1、白马寺的和谐之美
中国的建筑讲究空间布局,以及与环境的融合之美,和谐而自然的统一在一起。我国先秦时代的建筑,高阁楼台,华宇建瓴,壮美辉煌,有着的大气磅礴之美。
随着汉代儒家思想的渐渐浸润,汉代的建筑开始走向“中和”、“内敛”之风,中国古代建筑在思想上,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的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洛阳的白马寺因为受佛教的影响,形成以塔为中心的四方式空间布局,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演变成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形式。
白马寺经历过四次重大的重新修复活动,每一次修复后,都体现出当时的宗教建筑审美。佛教从东汉永平十一年传入中国,“寺”在当时是和庙没有关系的,到佛教传入之后,“寺”的功能才转变为宗教礼拜之地。
白马寺是官署转变成的寺庙,由于佛教的传入,白马寺功能的转变,建筑风格就开始有所变化了,中国的宗教建筑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主要以塔为中心,周围才是房舍围绕,这种四方形布局,其建筑样式与印度的宗教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与中国最初的“礼制”相结合。
隋唐时期,白马寺被重新修建,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已经不再作为建筑的主要布局,而是以对称庭院为主,中轴对称式的空间布局渐渐形成,即使是后来的不断修复,也没有打破这个建筑局面。近代的重新修复,基本是遵循的中轴线布局形式。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在洛阳城东十多公里处,北背邙山,南面洛水;夕阳西下,晚霞映照白马寺红墙碧瓦的殿堂,衬托苍松翠柏,宝象庄严,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宗教建筑的精髓,在选址上力求“天人和一”,“自然与共”。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尺寸和真马大小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洛阳白马寺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马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之地,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是河南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依托白马寺的文化,发挥着他历史传承的作用。
2、巴黎圣母院的疏离之美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宗教场所。
与白马寺不同,巴黎圣母院座落在巴黎的闹市区,建在西堤岛上,岛不大,仅仅有面积0.25平方公里,但是他确实巴黎的摇篮,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也是巴黎人的精神图腾。
其哥特式建筑风格,使他充满了神秘感,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后来哥特式逐渐引申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是哥特式风格,也许就源于它宗教的属性。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2000多年前,西堤岛还不具有现在的样貌,岛上树林密布,沼泽纵横,还是荒无人烟的一座小岛,公元初,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他们在岛上大搞建设,使得塞纳河畔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四世纪左右,随着基督教的深入传播,圣特埃努教堂拔地而起,这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前身,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与洛阳白马寺一样历经几次修缮,终于在1625年彻底完成,此刻他的全部面貌才展现于世人面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作,教堂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有超级大的容纳量,可以在这里举行万人典礼,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红衣教主就出现在这里。
巴黎圣母院的特殊位置承担着,连接城市街道系统的角色,同时教堂前有容纳人们活动的广场,承接着人们与宗教活动的纽带。巴黎圣母院从外观结构上呈现精密的几何比例。这就与中国的宗教建筑有很多的区别,中国的建筑讲究“中和”,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充满了具有张力的穹窿与尖拱,使得人们心理上产生了敬畏。
东西方由于审美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的差异性,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有所区别的,东方讲究和谐,自然之美,而西方的宗教建筑表现出另外一种高冷、疏离的审美。
二、历史的沧桑1、白马寺的毁灭与重建
在白马寺创立之后的百余年,可以说是白马寺风雨飘摇的历史,几经毁灭,又几经重建,白马寺在毁灭中涅槃,直到获得新生。
东汉末年的洛阳城动荡不安,各路豪杰四起,战火纷纷,“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使洛阳这座城市饱受摧残。史料记载,董卓焚烧了洛阳宫庙以及人家,董卓之乱时,洛阳城哀鸿遍野,饿殍满地,士兵焚烧南北宫以及宗庙、府库,以及平民家庭,在这样的乱世,人们尚且活命艰难,更何况是一座寺庙,早被毁得不成样子。
曹魏与西晋之时,佛教渐渐发展,白马寺终于在风雨之后迎来彩虹,在此刻他是平静的,静静的在岁月中绽放光彩,白马寺在这阶段也得以修复重建。
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再一次把白马寺推向了深渊,乱世之中,人皆无可躲藏,可以想见白马寺会经历一些什么,*戮与蛮横,这就是乱世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