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要孩子进入小学后占有领先的优势。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早期教育”不能和“早期智力开发”划等号,前者要比后者宽泛得多。早期教育要全面实施,不能“单打一”,不能搞“一半的教育”,不能只抓智育不抓德育,更不能把早期智力开发仅仅理解为识字读书。
超前智力开发获得的是“泡沫优势”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百七十五个小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孩子出生三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超前教育。之后,每十五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十五点。然而,他们在继续跟踪后发现,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甚至超过了实施超前教育的孩子。
在某些方面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收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某些方面会占有一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通过强制训练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此,那是“泡沫优势”,不见得靠得住,最终的结果也不见得令人满意。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过早的对儿童进行专门化的训练,那是以牺牲、丧失或抑制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往往会破坏儿童身心和谐的发展。
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早熟儿童并非等于是“超常儿童”。“早熟的果实”势必会“提前衰落”。恐怕哪个做父母的,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的果实”。
笔者不反对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笔者是主张开发儿童的智力要适度,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可盲目攀比。开发儿童智力,必须讲究科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行事,不可强行开发,鲁莽行事。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不能幼儿教育“小学化”。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美苏两霸对峙的时期,美国和苏联不约而同地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指向早期教育,都实施超前智力开发。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鲁姆,前苏联是赞可夫。经过实验,认为超前智力开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从长远看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于是,又不约而同地结束了实验,总结了教训。
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规律,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只有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和训练,才能真正有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