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灵性成熟的第四个特质就是活在当下。灵性的觉醒发生在此时此地的生活中。
禅宗传统认为:“狂喜之后,就是洗衣服。”灵性的成熟不只会在超越中展现,也会在内心展现,想要让神圣照亮、穿透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超常意识状态、超凡的心灵经验、意识的巨大开启都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在经验本身,而在于这些经验促使我们转而注意自己化身为人,在人身中增长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就如阿姜查所说:“就算是超凡的经验,除非能联结到此时此地的这一刻,否则就一无是处,只不过是某种需要放下的东西。”
灵性的状态如果能照亮识见、开启身心,就是重要的经验,但仍只是返回永恒当下的通道,就如卡比尔所说,不管我们寻求的是什么,“被找到的就是现在所找到的。”
在当下此刻,成熟的灵性允许我们“言行一致”,彼此的行动、话语及碰触好像在反映最深处的知识。我们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活在当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呼吸、身体和身为人的限制,都是神圣的一部分。
这种成熟会倾听我们的身体,爱身体的每一部分,包括身体的愉悦和悲伤;它会倾听心的声音,热爱心的感受能力。以这种方式活在当下,正是慈悲和了解的真正来源。
佛陀说:“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带着它的心,才会看见束缚和苦难;也只有在此,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整合而体证的神圣感
灵性成熟的第五个特质就是整合而体证的神圣感。
“整合”就是不在生活中制造切割的区块,不划分神圣与不神圣;“体证”是指在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中重视灵性,否则,我们的灵性就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
整合而体证的灵性修行包括我们的工作、爱、家庭和创造力。个人和普世是相互联结的,灵性生活的普遍真理只能在每一个特定的个人环境中实现。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的灵性生活,就如一位有智慧的学生所说的:“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位禅学大师,就要和他的妻子谈一谈。”
灵性的整合感使我们了解,若想把光明和慈悲带进世界,就得从自己的生活开始。真正的灵性修行在于我们亲身的生活,而不是任何特殊经验或我们信奉的哲学。
这种个人取向的修行方式,重视生活中个体和普遍两个面向,尊重生命是生与死之间的无常之舞,也肯定我们独特的身体、家庭和社会,以及个人的历史,包括我们拥有的一切喜悦与悲伤。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的觉醒是关乎所有生命的大事。
亚马逊丛林有九百种黄蜂,每一种都会传播一种特殊无花果树的花粉,这些无花果树是雨林中所有小型哺乳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而这些小型动物又是美洲豹、猴子、野猪等动物的食物。每一种黄蜂都维系了一条食物链上其他动物的生存。同样地,世界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贡献。灵性生活的实现不可能通过模仿,而须经由个人身为世上某个男子或女子的特殊天赋与能力来达成,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当我们能肯定自己独特的天命,就能让自己亲身的生活成为佛陀示现的新形式。
质疑
灵性成熟的第六个特质是质疑。
我们并不是要采纳一种哲学,或是盲目遵循一个伟大的老师或一条迷人的道路,而是要体认我们必须为自己而看见,这种质疑的性质被佛陀称为“择法”(Dhamma-vicaya),也就是自己对真理的研究。这是一种发现真相的意愿,没有模仿,也不是追随别人的智慧。
曾有人让毕加索照事物的原貌来画,就是画出客观的事物,毕加索说他无法了解,那人就从皮夹里拿出妻子得照片说:“你瞧,她真的就是照片里的样子。”毕加索看着照片说:“她好小,而且很扁平,不是吗?”就像毕加索一样,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事物。
在成熟的灵性中,可以看见许多自主的感觉,而不是对权威的反应,但这必须是由衷的体认:我们就像佛陀一样,可以觉醒。
成熟的灵性有一种深刻的民主精神,所有人都能在其中为自己找到神圣与解脱。
这种质疑结合了思想的开放、禅宗的“不知道”的心,和一种“分辨的智慧”,能区分有益与无益的事,能一直睁开愿意学习的双眼。带着开放的态度,我们就能一直学习。
质疑使我们既能运用传统的伟大智慧,向老师学习,成为团体的一部分,同时仍与自己保持接触,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与觉醒中看见真理、述说真理。这种质疑可能不会使我们对自己更加确定,但能让我们队自己更加诚实,而灵性修行也能在这种精神中充满趣味与活力。
弹性
灵性成熟的第七个特质是弹性。灵性成熟使我们像竹子一样,可以在风中摆动,以我们的心与认识来回应世界,尊重周遭不断变化的环境。灵性成熟的人已学会留在当下和放下的伟大艺术,弹性使他们能了解并不是只有一种修行方式,也不是只有一种美好的灵性传承,而是有许多方式;了解灵性生活不是采纳某种特定的哲学、整套信仰或教法,不能据此反对某人或某事。这是一种心的自在,了解所有灵性工具都只是竹筏,用来跨越河流,达到自由。
佛陀在最早期的对话录中,警告我们不要把竹筏当成彼岸,并反对采纳任何僵化的主张或观点,他接着说:“对一位不采纳任何观点的智者而言,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会有任何造成冲突的事呢?”佛陀劝告大家以自由取代傲慢,并提醒追随者,坚持某些哲学和观点的人只是在四处打扰别人。
心的弹性能为灵性修行注入幽默感,让我们看见千万种可以觉醒的有益方法,有时适合正式而有系统的方法,有时却适合出乎意料、不寻常而令人吃惊的方法。
琼斯想到高中当篮球教练,他接掌旧金山残障中心的球队时,学会了这一课。他想让球队获胜,却在第一天发现只有四个球员来受训,其中一位还坐在轮椅上。直到有位六尺高的黑人女性从男盥洗室走出来,要求加入球队,才打破僵局。教练光是要五个球员在球场排好、面对同一个方向,就花了四十五分钟,于是决定丢掉原来的教学计划。当他丢掉计划,篮球队反而开始成长。他们常练球,有拉拉队长,还有热狗可吃,不过场上常常是七或十二个人组战一队,而不是五人一队。他们有时会在比赛中停下来玩音乐,邀请大家来跳舞。最后,他们成为篮球史上唯一得分超过一百万分的球队,因为计分员喜欢一直压着计分板上的得分钮,只为了听得分的铃声。
来得容易去得快,在这种弹性中有极大的自由。我的老师阿姜查谈到自己好像宁静的树,会结出果实,让鸟儿有筑巢的空间,在风中摇曳。弹性之道就是喜悦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