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讲说过,无论在中考还是高考的阅读理解中,都会有对于某一段话的理解和分析,这类分析和理解类的题目,往往是考试的难点,上节课我们讲了常用的写作手法——照应,这一节,我们来说说,在阅读理解中比较难区分的三种手法:悬念、伏笔、铺垫。
一、悬念“设置悬念”,这个词我们经常用到,在“辨析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这一讲种,我们还重点说了题目的一项重要的作用,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是“设悬吸读”。
这个大家很容易理解,设置悬念,就是利用读者的好奇心,在文中的题目、文中开头或者前面部分,利用一些悬而未决的安排,勾起读者的兴趣,吸引着我们一直阅读下去,直到解开谜团。
像我们熟悉的文章《背影》就是利用开头设置悬念;《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问句,文章题目就设悬;《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环境描写,天那么冷小女孩光着脚,也是设置悬念。
注意: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也就是后面照应了前文。
二、伏笔伏笔,是对后面要出现的人、物、事、情节等,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伏笔的效果,就是要达到故事的合理,使文章结构严谨,没有bug。伏笔,一般是几句简单的话描述一下而已,不用过多的笔墨去陈述。这些看似无所谓的笔墨,其实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在007大片中,很多时候也会用到伏笔,比如:美女*手将一支口红装进包里,这个简单的小动作会给一个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后面当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时候,美女*手会从包里拿出这个口红,引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噢,原来这个不是简单的口红,而是一个炸弹。伏笔,就是给大家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说前面没有这样一个特写做伏笔,那后面的内容看起来就很荒诞了。
那么前面“放口红”的情节,就是伏笔,而后面口红引爆的情节,就是照应。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前有伏笔,后必有照应。”
三、铺垫铺垫和伏笔特别类似,很容易区分错误。我们刚才说了,伏笔,只是用简单的笔墨,甚至一笔带过。而铺垫不同,铺垫需要用大段地描写来铺陈。我们特别常见地就是用环境描写来铺垫,文中会有大篇幅地景物描写,其实就是为后面人物、情节的发展、高潮做铺垫。例如,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什在进入学校的时候,用了大段的环境描写,写学校的气氛与往日的不同,包括他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包括老师的衣着,还有在教室里看到了小镇上的人等等。这些大篇幅的描写,都是为了后文引出“最后一课”做铺垫。
那悬念、伏笔、铺垫,都有何区别?都如何来区分?三者都有何作用呢?大家仔细看看三张图片吧,保存下三张图片收藏备用吧。
更多中考语文知识,大家可以关注于老师初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