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儿不能这么自私”
一个活得别扭的人,通常对自私过于恐惧,害怕自己不再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人。
如果父母总是对女儿说这句话,无疑是给孩子的内心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
长大后,她们很可能为了讨好别人,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
节目《朋友请听好》,曾收到一个年轻女孩的来信。
“我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总是不自觉去迎合别人的喜好。
我总是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也无法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我很害怕别人讨厌我。”
她也试着拒绝过,但事后就会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对于她来说,只要多考虑自己一点点,就会唤起内心深处对于自私的恐惧。
这种心理主要是源于她的母亲:
“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和肯定,我做着一切她喜欢的事,哪怕有些事我并不喜欢做。”
「不要自私」的本意是,别去做损人利已的事。
但它在亲子关系中的概念,却被模糊和扭曲化了。
弗洛姆在《自私与自爱》中说:
父母会将「不要自私」与更多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比如,它意味着别做自己喜欢的事,别违背他人的愿望,别爱自己,别做自己。
因此,父母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其实是希望女儿能够听话、符合自己的期待,服从自己的意志。
但这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女孩会忘记如何爱自己。
正如弗洛姆所说,对自私的禁忌,反而会让人对健康的自爱感到内疚。
无法自爱,又谈何自尊自重?
当然,父母对女儿进行道德教育也无可后非,但最好是就事论事,而不是直接往孩子身上贴自私标签。
孩子学会自爱的前提,是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尊重。
好的父母会告诉女儿,爱他人与爱自己并非矛盾对立。
懂得爱自己,是一种健康的自私,谁都无需为这样的行为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