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种时间,一般都按 “清明下种”和 “谷雨下泥” 的 民 谚 进 行 。还 有“穷人莫信富人哄,桐树开花才下种”的农谚。种谷下泥后,扎草人立于秧田边,或用竹杆系上红布条,用以驱赶鸟兽。插秧为农家大事,称为“栽米树”,有 “大人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的民谣。浏阳旧习,禾种下泥时,取猪尾巴祭“秧田神”,以 祈求秧壮如猪尾。
旧时插秧时节多在每年芒种前后,民间称为“青节”。农家选择在一个吉日插秧。插秧之前,要举行一种“开秧门”的仪式。插秧前,农夫敲锣打鼓来到田头,燃放鞭炮,焚香燃烛,祭拜秧田神和土地神,然后公推一位最有经验的老农下田去扯第一把秧,分掷到田中各处,此即“开秧门”。在插秧即将完成的最后一天,还要举行“关秧门”的仪式。此俗有预祝丰收的吉庆诉求。
此外,还有 “敬秧神”的习俗,三月插秧时,人们常剪红纸成人形,夹于一竹竿顶端,插在田中以惊飞鸟啄食,称为“秧神”,并摆“牙盘”、焚钱纸香烛于田埂上祭之,以祈秧苗茁壮。踩田(中耕)时,爱唱山歌助兴,有“踩田不打歌,禾少稗子多”的 农谚。
为灌溉稻田,宋代已推广龙骨水车。长沙山乡沿河两岸横江累坝,架筒车汲灌。并有手摇、脚踏或牛拖水车。为灌高岸田,有时用几条、十几条水车从河中搞车水“接力”,俗名“打河车”:青壮劳力轮番下河,点香为信,吆喝喧天,高潮迭起,场面壮观。
长沙地区农村旧时有一种特殊的稻田驱虫习俗,名为“舞禾灯”,又称“舞火龙”“舞秧灯”“耍禾灯”。每当稻谷初熟之时,农村以村为单位,于夜间让小孩持火龙舞之于田间,以祈驱除虫害和求得丰收。火龙用竹木和稻草扎就,上插香火,每节之间以草绳连接,有七至十一节不等,前有一草扎的龙头,每人手持一节。
靖港、新康地区在早稻抽穗时,由各围垸首士主持,集合民众,用四人轿抬出太白真人、洪山王爷、杨泗将军、关公老爷四尊神像,周游各围垸,谓之“请老爷看禾”,求保年岁丰收。早稻初熟时,多备酒菜,煮新米饭,先敬祖而后食之,谓之“试新”。秋收时,晒谷场表面糊牛粪,避免谷粒沾泥砂。
随着农作物的收获,人们又有许多必须忙碌的事情,例如怎样才能将有限的收获物保存妥当,以便能够食用到来年秋收。各地的农家在秋收时都必须先修整谷仓,以备屯装新粮。整仓时多进行“扫仓”活动。农家“扫仓”时,请一位木匠以稻草为扫帚,遍扫仓内四角边壁,再以牛粪和成浆状糊于仓内四壁,干燥后,仓内光洁如新,能使虫鼠不生,并保持干燥清洁。
其他种植风俗
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粱、芝麻、油菜、茶叶、苎麻、棉花、黄花菜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豆、绿豆、饭豆等。红薯和烟草是明代才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之称。
惊蛰过后,夏收菜播种,此时生的菜秧子,叫“头春秧子”,生长力旺盛,可提早挂果。农历二月底黄瓜出芽,为最早的春菜。黄瓜喜湿润,农谚云:“天晴的苋菜,落雨的黄瓜。”晚春时蔬菜进入旺季,俗谓“春菜如马草”。
城郊菜农每年农历二月初一 “土地神”生日播种,称 “开土地门 ”。瓜菜牵蔓上架时,相互帮助搭瓜棚,东家以腊肉、白酒款待,称 “瓜棚酒”。第一次收摘蔬菜时,不论多少,均须用篮子提,预兆丰收。
农作禁忌颇多。瓜菜扬花时有不能用手指点的习俗,以为用手指,以后会落瓜。挂果的蔬菜宜早晨浇水,以防落叶。南瓜结得过多谓不吉,俗说“行时萝卜背时瓜”。种豆时,忌与人交谈,以防鸟兽为害。农作物发生虫害时,多用手提,或用水莽藤、烟茎熬水,洒在苗上*虫。并按田亩收费,打醮敬神,唱皮影戏,*鸡宰猪,将其血洒在黄纸上,做旗插于田边。
长沙茶叶栽培始于西汉,至唐代,长沙人饮茶已成时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湖南白露,长沙之铁色”的记载。清代和民国年间,长沙茶叶产地以河西及高桥、金井一带为主。河西园茶是烟熏茶,主要产于河西岳麓山、三汊矶、白沙洲一带。
每年在谷雨前开始摘茶,俗称“头茶”“白芽子茶”“谷雨前茶”。茶农重视谷雨这一天,称谷雨日为“茶节”。谷雨过后继续采摘的茶叶按时序分别叫“二茶”“三茶”,立夏过后的茶叶叫“老母叶”,叶片粗大,谓“茶叶子包得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