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杭十四中康桥校区的同学给方博加油
学校的“爱心捐款接收单”,有厚厚的31页。几百、几千、几万……之中有学校的师生;有家长;有校友;有来自杭城各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老师、家长,像杭二中高二年级的一个家长群,送来了捐款61991.99,尾数的“.99”,是家长们的祝福,意思是“长长久久”。还有来自各单位、机构的爱心人士,更多的,是一个个没有留下名字的捐款人,写着“爱心人士”、“一个孩子的妈妈”……
这些爱心款,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爱。老师们说:“我们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大家都感受到了要尊重生命、要回馈社会。”
当时,正是高三的期末复习时间。讲台的一角,多了一只小小的红盒子。盒子里面是班里同学们放进的零花钱,十元、五元的纸币、一元的硬币。盒子下面,是一只对折的鼓鼓的牛皮纸信封。每天,班长都会做整理,把一天新放进的钱装进信封里。
那几天,记者每次去方博家,总会有其他同事悄悄递过来信封,拜托转交给方妈妈。这些颜色、大小各异的信封上有些写着长长的祝福,有些印着单位的logo,但都没有写名字。每次走在路上,揣着这些,心都暖暖的。
祝福鼓励方博的信件
短短5天,爱心人士给方博的捐款已经超过300万元。方妈妈手机里的上千条爱心短信,每一条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爱心。
“这么棒的孩子,治疗还很有希望,不能因为缺医药费让他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一位不肯留名字的读者留言。这也是很多帮助方博的热心人的想法。
一场同胞兄弟的生命接力
“非常谢谢大家!……”方博妈妈一次次地说着感谢。这个原本因沉重医药费而发愁的家庭,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2015年3月13日早上,经过四次化疗后,方博终于顺利进入浙大一院的骨髓移植层流室,开始骨髓移植。
方博的移植采用亲缘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体来说,是使用外周血动员剂,将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然后用干细胞分离机采集所需要的造血干细胞,再回输入受者体内。
双胞胎弟弟方杰主动提出来要捐骨髓。打动员剂、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带来的反应很难受,头痛,身体酸痛,他一次次扛过来。
流淌着浓浓兄弟情的血液,流入方博体内,助他与病魔抗争。
移植前的预处理化疗、输入弟弟方杰提供的造血干细胞、出现呕吐等各种排异反应、进行抗排异治疗、经历低细胞期,到后来白细胞、血小板等慢慢涨起来,方博独自在无菌室里坚强地与病痛抗争。
2015年4月20日,经历了39天的无菌病房移植治疗,弟弟方杰提供的造血干细胞已在方博的身体里“生根发芽”。
那一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春天会显现出绚丽的一面。那一天,方博走出了无菌病房,获得了新生。
把多余的钱捐出去,把爱传递下去
持续进行抗排异药物治疗和休养后,2016年9月,方博回归杭十四中校园,他仍去了高三(6)班,边慢慢恢复,边和新的小伙伴们一起备战高考。
2017年6月,他参加高考。80个志愿中,填的几乎全是医学专业。“我初中时就想学医,生病后更坚定了这个想法。”他说,自己遇到了很多很多专业、有爱的医生,受到了那么多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的帮助,他想当医生,治病救人。
后来,他被一所省外985大学录取。“没有被临床医学录取有点遗憾,不过还是和医学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在大学,他很快适应,身体的恢复也越来越好,运动细胞重新被点燃,他还成为了学院排球队的主力。学习之余,他活跃在各种公益活动中,这是他的回馈社会的方式。
今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读的还是预防医学专业。他说,在疫情之后,觉得防疫这块非常重要,他要尽全力学习,在未来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几年,每年他都要进行两次骨髓穿刺复查。“一直担心复发。今年,医生说,不需要再复查了,方博已经恢复正常,以后每年和普通人一样做体检就可以!”方妈妈百感交集。
一家人还是会经常聊起七年前的那个冬天。“对我们来说,有太多感恩的人。”那些热心人留下的温暖,一家人至今铭记在心。
一位大哥,在保温瓶里装着炖好的鸡汤,拿来给方博补身体;一位女士,去浙大一院给方博打进了一万元医药费,把发票留下就走了,说是几个朋友凑的一点心意,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很多热心人给方博拿来了书,一本余华的《活着》,他在病床上反复翻看……
方妈妈珍藏着七年前的老手机,里面有上千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都是加油和祝福。
“我是杭二中的一位妈妈,请转告方同学,我们杭二中2013级家长都在行动,爱心款将于17日送达,请方博安心养病。学弟学妹们为你加油,家长们为你祝福,你是我们的榜样!小伙子顶天立地,相信浙大为你敞开着大门呢!”
很多人,她都不知道名字,但每一条短信,她都存着,仔细地读,回复感谢。她把这些祝福,也一字一句读给病床上的方博听。
七年里,租的房换了地方,但有两块围巾,方妈妈一直放在衣柜的最显眼处。
一块是黑底黄色花纹的围巾,上面绣着“BOY”,这是当时杭二中的一位妈妈来送善款,特别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