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是监、阁共理的政治模式,客观上使明朝皇帝可以偷懒,而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怠政的原因所在。而皇帝一偷懒,自然害怕文官们抱团架空他,所以就故意给了太监很大的权力,将太监推到前台,使太监与文官斗个你死我活。
加上太监本就是身体残缺之人,遇上好的的太监,诸如冯保和黄锦之流还没什么的。遇上刘瑾和魏忠贤之流,做事没有底线,疯狂的打击文官集团,所以自然会形成表面上太监乱政的局面,其实刻意营造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在于皇帝,而正因为这个原因,太监也很容易被收拾,没有兵权不说,平常又跟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的,只要皇帝想要收拾太监了,放个话,那些对太监恨之入骨的大臣比谁都积极,擅权的太监自然马上就被收拾了。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明朝太监虽然多是乱政之辈,但不乏善良之辈,诸如嘉靖时期的太监黄锦,就曾救过海瑞一命。再反观文官集团,也不可能都是善良之辈,也有祸国殃民的奸臣,但为什么明朝太监在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无恶不作呢,就是因为太监处于文官集团对立面,而笔杆子在于文官集团手中,所以明朝的太监多少有些被妖魔化了。
所以客观来说,明朝的监、阁共理国政的模式并没有错,但问题就出在明朝皇帝身上,为了保证一直大权在握,刻意让太监与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所以才造成太监乱政的现象。
我们再回归到顺治帝为什么要设立十三衙门这个问题本身,顺治帝为什么要设立十三衙门呢,就是因为发现了明朝监、阁共理的政治模式优越之处,所以借鉴了这一政治模式,打算以太监来对抗八旗大臣,来回收权力,使皇权集中。
那么顺治帝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使皇权集中呢?
因为清朝开国初期的局势非常不稳定,君权很不集中。像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非是大家印象中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提倡“八家分权”的政治模式,甚至临终之际都没有立下继承人,只是留下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当国的政治格局。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但努尔哈赤的“八家分权”政治理念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消除的,所以皇太极顺势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通过此会议决定一切军国大事,不过皇太极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规模,使八旗诸王的权力被稀释。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依旧很大,像皇太极猝死以后,顺治帝福临就是通过这个会议推选出来的。到了入关时期,清朝的开国诸王以摄政王多尔衮为代表,更是权势滔天,一度威胁到皇权,可以说是清朝版的藩王之乱。
不过多尔衮也进行了一系列集权,打压了诸王权力。到了顺治七年多尔衮猝死,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以后,开国诸王的权力大为缩水,诸如议政王大臣会议再也没有之前可以决定皇帝人选的权力了。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诸王权力缩水,但八旗的大臣势力开始抬头,这些开国功臣背后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亲政以后的顺治帝并没有达到乾纲独断的地步。
因此顺治帝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粉丝,在“清承明制”的思维下,借鉴了明朝监、阁共理国政模式的优越一面,仿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了十三衙门,打算以这种方式来打压回收八旗大臣的权力,以使君权高度集中。
不过随着顺治帝在顺治十八年的英年早逝,四大辅政大臣当政以后,成立九年还没有发挥作用的十三衙门马上被撤销,使顺治帝以太监来集中君权的尝试不了了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明朝制度对于清朝的深刻影响,而且顺治帝也是聪明之辈,可以看出其宦官制度的优越一面,并且是现学现用,由此可见清朝能享国近三百年,其历代皇帝的统治艺术还是很高明的。
正所谓以史为鉴,通过顺治帝借鉴明朝监、阁共理国政模式的宦官制度,建立十三衙门来看,说明明朝的宦官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更是说明了任何制度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一味的贬低或者褒奖,客观看待这个制度的好与坏,才是正确读史的打开方式。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