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周史无传。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1941年,清末政治家、著名诗人于右任的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甘肃河西走廊神秘消失的千年古黑水国之感受。而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黑水国,使得这个古黑水国更为引人注目。在沙草迷离的戈壁边缘,怎样的河水会被称为黑水?又是怎样的一座古城被人叫做黑水国?前不久我去进行了探秘。
在于右任老先生写诗后的自注,“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坟占地十余里,土人称为‘黑水国’,掘者发现中原灶具甚多,遗骸胫骨皆长……”古黑水国遗址坐落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北17公里处,该遗址又称黑水国城堡,俗称黑水国,民间亦称甘州老城,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走廊文物宝地”之称,1908年由俄罗斯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彼得·科兹洛夫发现并发掘,它的发现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考古学大事件,2001年,古黑水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出时分抵达黑水国遗址,太阳的光晕缓缓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远处工厂的烟囱不眠不休地往外冒着烟,近处晨雾未散,氤氲缥缈。而就在我站立点的后方,便是有着四千年历史的黑水国遗址,它颔首沉默,它振聋发聩……
古黑水国遗址海拔1472米左右,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整个城址分为南北二城,两城均位于黑水河西岸,相距约2.5公里。除了城门略有差异之外,面积形制基本相同,但二城建筑年代相差较大,北城修筑时间较早,受黑河河道侵蚀以及风沙影响,保存状况较差。南城修筑时间较晚,因此保存得相对较好。北城始建于秦汉时期,最早为归附了匈奴的小月氏聚集之地鱳得,西汉霍去病取得第二次河西之战的胜利后,西汉政府在此设立鱳得县,随后成为张掖郡治所,北城即在此期间所筑。北城延用了约700年左右,隋朝时期隋炀帝击败吐谷浑收复河西之后,张掖郡治由此向东南移至今张掖市区,北城逐渐废弃。
北城遗址轮廓清晰,整体近似为方形,东西宽约240米,南北长约220米,四面墙体均未筑马面,城门位于南墙中部,无瓮城。北城西南部已被一座巨大的沙丘吞噬,侵占了城内三分之一的面积,西墙南侧的城墙已被沙丘所掩埋,独留一座角墩傲然屹立在沙丘之上,像一个哨兵一样守护着古城两千余年。南、东、北三侧的城墙遗迹较为明显,高度在1至3米不等,从远处看,断断续续的城墙像是一列驼队在负重远行。城墙均为夯土板筑,层高约15厘米,城墙外侧遍布黄沙,部分黄沙已与城墙持平。
南城在北城南侧约2.5公里处,以312国道为中轴,与北城近似相互对称。南城约建于唐朝,唐代在此设立了巩笔驿,是张掖通往河西走廊西部的第一座驿站。巩笔驿后被西夏和元朝沿用,元代在此设立过“巴剌哈孙驿”,民间称之“西城驿”,因此这里也被称作“西城驿沙窝”,沙窝就是风沙囤积之地。明朝在此设立“小沙河驿”,随着风沙的逐步侵蚀,南城周围被黄沙围困,明清后南城也最终被废弃。
南城面积与北城相当,整体呈方形,东西宽约245米,南北长约220米,四面城墙均未筑马面,东北角则建有一座硕大的角墩,高约十米,与北城西南角的角墩遥遥相对。城门开在东墙中部,建有瓮城,这也是南城与北城在形制上最大的区别。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池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常常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唐朝之前的古城一般不设瓮城,唐朝时开始在一些城池的城门处建造瓮城,到五代及宋朝以后,瓮城成为城门的常规建筑,因此瓮城也成为区分汉唐古城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角墩是古代城市的警报系统,一般建在城墙的四角,部分建在城墙外围(如建于明代晚期的永泰古城,角墩建于城外40米处)。除了居高临下可以远距离观察敌情之外,还可以兼作烽燧的功能,即“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即可以通过烽火来传递敌人信息,与其他烽燧形成联动。
从古黑水国遗址大量出土的陶壶、罐、鼎、仓、屋、井、灶和五铢钱(汉代流通货币)可以看出,它始建于西周,在西汉消失。在这里,保留了史前至后历史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西城驿遗址、汉代建筑遗址、黑水国南城、黑水国北城、古寺院遗址、古屯庄遗址及汉晋墓群,遗迹分布范围为16平方公里。如今却只留下残垣断壁,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黑水国?传说当年在建城时因旁边有一条黑河流过,这条河源头在祁连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发洪水时带有黑沙而得名黑河,也因为这条黑河才有了黑水国。而黑河古称“弱水”,《红楼梦》里贾宝玉曾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条黑河就是古黑水国子民的母亲河。据史料载,黑水国遗址很早以前是个很大的湖泊,后来逐渐干涸,形成了一块巨大的川地。在先秦时代,这里曾是小月氏人的居所,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小月氏国,国都就建在此地,后来又为匈奴占据,为匈奴得王王城所在。自正式划入汉朝版图之后的两千年间,这里一直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军事、政治重镇。《甘肃府志》称“其地在唐为巩肇驿,原为西城驿。”
那么神秘的黑水国是怎么自动消失的呢,当地老百姓有这样两种传说:一种是战争使黑水国亡国。元末明初,大将军冯胜派兵围攻黑水城,沿弱水河,改道向北,导致城内无水,守军被迫弃城突围,官兵或战死或投降。百姓颠沛流离,东奔西走使其成为一座空城。加之这里的气候干旱、少雨(年仅37毫米),空气蒸发量大(年高达3706毫米),在如此干旱的条件下,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所以明朝的军队打了胜仗也没在此停留,久而久之,炎热的气候使黑河消失,沙漠蔓延,这里渐渐变成了无人之境。另一种是沙尘暴摧毁了这个古国。传说隋朝时,有个叫韩世龙的大将驻扎此城。一天黄昏,一位皓发白须的老人来到古城,两手空空,却沿街叫卖“枣”、“梨”,呼叫过街,便杳然消失。人们大惑不解,报知韩将军,韩世龙觉得奇怪,但很快悟出神仙指点,须要“早离”。于是当机立断,率领军民连夜弃城而去,果然半夜一次九级的沙尘暴狂风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间,城池便被风沙掩埋,整个国家覆灭了。
探秘黑水国遗址,发现这是一座谜一样的古城池,各种各样的传说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也为这座千年城池带来了想不到的厄运。据传黑水国遗址在解放前,曾经出土过一些古人的遗骸,他们的胫骨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当地老百姓把他们称之为“长人骨”。除了长人骨,关于牧羊人发现“金月亮”的传说,也为这座古遗址带来过一次浩劫。传说,从前有一个牧羊人在黑水国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国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觉得非常奇怪,想弄个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随牧羊犬到了残破的城垣下,只见牧羊犬钻进了一个水洞,他试探着慢慢跟了进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窥视,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惊呆了。洞里像一座宫殿,每一道门里都堆满了金银财宝,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门,也是最后一道门时,只见正中方桌上摆着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环视洞内,他无法带走这么多金银财宝,只想把金月亮带回家。他将双手在羊皮袄衣襟上反复擦拭,怕他不洁的手玷污了尊贵的金月亮。可当他慢慢靠近桌子,双手刚触到金月亮时,室内顿时一团漆黑,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内霎时又恢复了光亮。牧羊人出洞后,做梦都想取回金月亮,当他第二天再来这里,风沙埋没了所有的一切,眼前却出现的是乱石沙丘和废弃的城池。
1938年,国民党马步芳部旅长韩起功占据甘州后,他听到牧羊人的传说后,大肆开挖黑水国的古墓葬,据说,挖出古陶汉砖无数,仅汉砖即可随便铺一条十几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开,出土了很多墓主遗骸,许多遗骸胫骨都很长,相关专家据此分析判断,他们个子应该较高,由此推断,黑水国一带曾生活着一支不同于汉族的其他民族。有专家分析认为,月氏民族分布在东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其语言为伊朗语族,这些长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遗骸。
古黑水国神秘消失后,唐代曾在此设巩囤驿,元代设西城驿,明代设小沙河驿,是传递政务情报的重要驿站。
风沙弥漫之下的古黑水国遗址,那些残垣断壁、石磨残块,碎陶瓦片、与其曾有过的宫墙高院、歌舞喧嚣,奢华侈靡、已经幻化成我脑海中漫无边际的想象。我知道,这风沙、黄土、古墓,残片,连同残损的角楼、欲坠的角墩、破败的佛塔在用悲情说明着过往。神秘而久远的古黑水国,这个源自于黑水又消失于黑水命名的古城,虽然已经斑驳颓废的如此经典,虽然岁月的黄沙早已掩蔽她的容颜、历史的尘埃也剥夺了她的繁荣,但沿着经流不息的记忆,依然能看到季节在里面居住,河流在脚下蠕动,依然能感受到绿树掩映的田园深处的疲惫和幸福,依然能体味到远古的风向远方问候广阔的世界,依然能听到悠远的牧歌和征战的号角从历史深处抵达内心……
古黑水国遗址处,有美丽的山水,有神秘的传说,有绝美的风光,更有值得让你来一趟的理由!
□汪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