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r网络用语什么意思,tpr网络用语是啥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11:18:25

中兴高达2018年启用的新品牌

而华为的GT800则发展很不顺利,仅有几个试验网,很早就取消了这条产品线。现在的很多华为员工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中国自主数字集群的技术先驱。不过这里也要说明,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位于重庆的一套GT800试验网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接下来研发的自主窄带数字集群技术,是公安部组织的PDT技术。

这套技术从大概2007年左右开始研发,汇集了海能达、维德、承联、海格、天津712厂、东方通信、优能等一系列优秀的国内无线厂商。经过多年的发展,PDT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PDT技术实际上是在欧洲DMR标准上进行的修改,增加了一些公安用户的特殊需求。

PDT技术采用TDMA,工作频宽12.5KHz,可以在一个频点上提供2个时隙(业务信道),并且支持与MPT1327的互联互通,支持MPT1327的平滑升级,这也是考虑到了公安用户现存的大量MPT1327网络的问题。

PDT的覆盖范围很广,海能达的实测可以拉距到100多公里,这个关键性指标要比TETRA高出近一倍(TETRA的极限理论覆盖半径是58km),可以大大降低组网建设成本。

PDT产业仍然在发展,公安部对推动PDT下了很大的决心,特意将原公安标准中有关TETRA的规范作废处理。即使在原PDT牵头人马晓东落马后,也没有改变对PDT的政策。

我国目前也已经建设了大量的PDT网络,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新疆的网络,这套网络在新疆反恐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PDT是一种一经推出就已经落后的技术。

PDT仍然是一套窄带数字集群技术,在业务复杂程度等方面较TETRA稍差。PDT的最大数据吞吐量仅为9.6kbps,即使乘2(乘2后与TETRA的工作频宽相同)也赶不上TETRA已经很可怜的28.8kbps。

另外,由于PDT技术刚刚开始大规模普及应用,设备价格也比较高,对进口的TETRA设备没有形成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些都对PDT的推广形成了不利因素。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否认PDT的作用。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自己努力开发出的能够得到行业市场认可的窄带数字集群技术,是我国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无线技术并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一次成功尝试。

我国的自主集群技术(宽带集群)

我们前面介绍的都是窄带专用无线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宽带技术的兴起不仅影响着公网技术,也成为专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和很多常喷我国只会山寨的“愤青”们想的不同,我国在研发宽带数字集群技术方面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面。国外至今也没有已经商用的宽带集群系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发展了近十年。

其实在GoTa和GT800的路线图中,就已经包含了平滑过渡到CDMA2000和TD-SCDMA的路标。但是由于这两套技术实际上是失败的,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商用,因此也就没有实现理想的宽带。

我们理解宽带集群的概念,就是宽带 集群。

实际上,宽带集群往往是从宽带接入开始,后期再增加集群功能。但集群功能是一道技术上的天堑,宽带接入的技术很多,但是绝大部分都没能发展出集群技术。

比如美国在几年前就在几个大型城市建设了大型LTE专网,用于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但这张网络仅作为宽带接入使用。因此,虽然这张网是专网,但却不是宽带集群。

我国最先提出宽带集群概念的是北京信威

在经历了SCDMA退网以及TD-SCDMA研发被大唐划走的阵痛后,信威在2007年研发推出了我国,甚至是世界上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宽带无线集群技术——McWiLL

McWiLL采用TDD双工模式,可以提供标准意义上的集群功能业务,并且能够提供宽带数据传输能力,在5MHz频宽上能够提供最大15Mbps的吞吐量。相对于之前的窄带集群技术,这个吞吐量指标发生了质的变化,能够为用户提供视频业务和高速数传业务,是真正意义上的宽带集群。

我国根据McWiLL技术制定了全世界第一个宽带集群标准,并将1785~1805MHz频段划给了McWiLL。

McWiLL在我国的电力、机场、应急、铁路场站等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并在海外建设公网。直到现在,McWiLL技术也仍然在不断的演进。

但是McWiLL技术始终没有大红大紫,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除了信威公司自身的问题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McWiLL存在和iDEN、GoTa、GT800一样的问题,就是关键技术专利都在信威自己手中,再加上国家对于专网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规划,以及市场竞争等原因,McWiLL的产业链始终没能做大。

直到现在,也只有信威能够生产McWiLL的产品,这最终导致McWiLL在与LTE竞争时由于产业链的问题完败与对手。

McWiLL是我国第一次在专用无线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世界(至今欧洲、美国还没有宽带集群技术,仅有专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且应用时间晚于McWiLL)。作为我国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宽带集群技术,McWiLL的业务模型和应用模式成为后来的宽带集群技术最重要的参考之一。McWiLL也有一些自己独有的技术,其实是值得后来者参考和学习的。

但遗憾的是,技术并不能决定市场。

由于信威公司的变动,一部分原信威的人员在陈卫的带领下创建了无线绿洲公司,并研发出了eWIN宽带集群系统。说实话,关于eWIN的资料很少,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套系统的技术细节,我曾经猜测过这种技术是否是基于WiMAX进行开发的,但是无法找到任何佐证。无线绿洲现在已经被重庆力帆收购,主要的业务方向也变成了车联网、物联网。

随着LTE技术的不断普及,宽带集群技术发展的基础已经转向了来自于公网的LTE技术。

我国最先基于LTE技术开发集群技术的公司是鼎桥。鼎桥大概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研发基于LTE的宽带集群系统和终端。由于鼎桥是华为和诺基亚的合资公司,因此鼎桥采用的硬件平台是华为的,但是集群协议栈则完全是自己开发的。

2014年,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牵头组织下,业内的各大设备厂商、芯片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集成商、用户等共同组织发起了宽带集群(B-TrunC)产业联盟

B-TrunC集群技术基于3GPP R9版本的LTE技术,在原有的技术架构上进行了增量开发,同时兼容标准LTE技术,技术性能与LTE完全相同。

B-TrunC联盟汇集了鼎桥、中兴、华为、普天、信威等业内最顶尖的设备商,并在2014年就推出了一系列行业宽带集群标准,并被CCSA采纳为我国LTE宽带集群标准,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基于LTE的被业内广泛认可并建立了完整产业链的第一种宽带集群技术,在世界上也是开了先河。

目前,已经有信威、鼎桥、中兴、普天、华为通过了B-TrunC的功能测试。我国已经在多个地区的多个行业中采用了基于B-TrunC标准的宽带集群系统。

2015年,国家无委相继发布了两个文件,将1447~1467MHz和1785~1805MHz两个频段划给了采用TDD的专用无线系统(不仅仅是集群),其中1.4GHz频段作为公共安全等共网使用频率,1.8GHz作为各行业专网使用频率。

B-TrunC技术在世界上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3GPP的R14版本,也就是所谓的McPTT技术

与B-TrunC不同,R14版本集群技术的基础是eMBMS,系统网元结构相较于B-TrunC更为复杂。

R14版本计划是在2016年3月份发布,设备成熟时间计划是2017年。

B-TrunC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在技术上。相反,B-TrunC与3GPP R14相比,技术、产业链更为成熟,能够提供现成设备。更为重要的是,B-TrunC的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了我国的行业规范,这些都是3GPP R14无法相比的。

但是B-TrunC联盟之前的思维仍然是一种技术学术型的思维,也就是这套技术搞出来了就OK了,至于后面如何推广,推广成什么样子,联盟并不怎么关心,或者说,也不知道如何去推广。

而3GPP R14靠着国际通信巨头的影响力,从孕育的时候开始就获得了各方的瞩目,西方出于技术保护等方面的考虑,还是主要考虑将3GPP R14作为其窄带数字集群发展的方向。

当前,B-TrunC与3GPP R14主要的争夺领域是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体制。

B-TrunC的优势是成熟,在国内获得了更多厂家的支持,也有较大规模的应用案例,弱点是产业推广不力,在国际上没有获得广泛的影响。

3GPP R14则和B-TrunC正好相反,由于出身高贵,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但是其技术、设备、产业链等尚不成熟,还没有商用的案例。

这里要提一下很多人关注的华为。

华为的LTE专网系统叫做eLTE。但是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是,eLTE仅仅是一个名称,并不代表一套固定的系统。

前文曾经提到,鼎桥的宽带集群系统是基于华为的平台设备进行开发的,所以如果需要采用集群系统的项目,华为就会直接采用鼎桥的设备,如果仅仅需要传输数据,则有可能采用华为自己的产品。

目前,华为基本放弃了对于B-TrunC的支持。事实上,华为通过B-TrunC测试时采用的设备也是鼎桥的(这个在业内根本不是秘密,华为eLTE和鼎桥Witen设备除了LOGO之外,基本没什么区别)。

从华为公司本身来说,采用获得国际厂商认可的R14版本技术,可以简化产品线,有助于在国际上进行大规模推广,并且摆脱鼎桥在专网领域的牵制,这从商业策略来讲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从我个人的想法来看,我更希望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通信领军企业的华为,作为具备提供从芯片到整个系统设备完整产品线的一流企业(只不过华为海思提供的芯片仅限于华为和鼎桥使用),能够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B-TrunC技术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市场,为我国民族通信技术的发展尽更多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国最主要的专网技术发展情况,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以语音为主的专网技术发展,我们国家从引进国外技术开始,经历了种种困苦,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宽带集群时代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但是,从广义上来讲,专网并不是仅仅包括以上我所介绍的内容,后面我会介绍其他一些类型的专网技术和应用场景。

其它的一些专网技术

前面介绍的基本都是以语音通信为主的专用无线技术,是以超短波为主的无线系统。

那么,难道专用无线的领域仅仅包含了对讲机和集群吗?显然不是。

接下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几种专用无线系统,包括电力专网、地铁车地无线系统、还有应急相关的一些技术。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这里介绍的肯定不够全面,也不能包含所有的其他类型的专用无线系统,也希望其他熟悉的朋友批评指正。

首先介绍一下电力的专网

电力系统在输配电网上采用了多种数据采集技术,主要用于设备监控、数据采集、远程抄表等数据业务。

这些数据通过专用有线、公用无线网、专用无线网等通道进行传输,以前还有通过电力线传输数据的,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现在用的已经比较少。

从以上可以看到,电力专网的主要业务是数据,和语音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国给电力专网划分了230MHz频段上的一部分窄带频点用于数据传输。原来一般用的是数传电台,但是现在电力也开始考虑采用LTE技术实现电力专网的升级换代。

目前在230MHz电力LTE做得最好的是普天,普天创造性的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载波聚合的技术,将230MHz上的那些窄带频点拼了起来,这一技术尚未有其他厂家实现。

其他厂家,例如鼎桥、华为、中兴、信威等基本都是根据工信部【2015】65号文,采用1.8GHz频段的LTE设备,虽然设备实现简单,但是也有覆盖范围小、建设成本高、会有与其他行业抢频段的情况。

但是目前,电力还没有下定决心大规模更新自己的专网,这也是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问题,毕竟,采用公网传输的一次性投入要低得多。

下面介绍一下地铁里面的无线数据网络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地铁线里面一般有五张无线网络:以语音集群调度业务为主的专用无线系统,一般采用TETRA系统,现在也开始考虑采用LTE宽带集群实现;为公安服务,主要提供语音业务的公安无线系统,原来经常用MPT1327,现在基本上都是PDT;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网手机覆盖的民用无线系统,这个一般都是引入运营商地面基站的信号;为车载PIS系统、车载CCTV系统、以及其他监控数据业务提供无线通道的车地无线网络;为信号系统(一般是CBTC)提供列控信息传输通道的DCS无线系统。

后面这两个系统都是传输数据业务的,原来一般用的是WLAN技术,现在随着LTE技术的成熟,各地都开始考虑或者已经开始用LTE替代WLAN。

与LTE技术相比,WLAN技术易受干扰、单点覆盖范围小、互联互通性差、高速性能差、空口开销大、安全功能弱,所以在地铁业界已经形成了用LTE替代WLAN的广泛共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也在制定地铁LTE系统的规范,并已经发布了以CBTC为主要承载业务的R1版本。

接下来说一下公安图传

公安部门原来都是以语音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视频的需求也逐渐迫切起来。

我们现在经常见到警察在胸前会别一个执法记录仪,这个就是一个摄像终端。但是执法记录仪仅支持本地录像,并不具备实时上传的能力,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装着存储卡的摄像头。

dmr网络用语什么意思,tpr网络用语是啥意思(9)

于是公安部门开始建设公安图传系统,解决现场视频实时后传的问题。

当然,无线传输通道有很多,这里仅介绍本地无线图传,至于动中通这样的通过卫星传输的系统不在本段介绍。

公安图传系统一般工作在340MHz频段,原来一般采用的点对点微波传输,这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已经广泛应用,公安系统也曾发文促进各地的图传系统建设。但是传统的图传系统仅支持点对点,也就是一对系统仅支持一路传输,建设密度较大,频谱利用率低,移动性较差。

因此业内一些厂家也开始将宽带集群技术,比如McWiLL和LTE应用到图传领域。这些技术是蜂窝结构,可以点对多点,支持更多的业务,但成本相对较高。

据笔者了解到得情况,目前尚未有支持340MHz的LTE系统,但是已经有了340MHz的McWiLL图传系统。

接下来简单说一下应急通信

事实上,应急并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只能算是一个场景,毕竟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紧急情况下的场景需求。

这里只是简单说一下其中包含的一些技术。

首先是卫星通信,这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技术,铱星、亚星、欧星、海事卫星等很多种卫星系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卫星系统不仅仅能够提供语音通信,也可以提供数据通信,由于卫星系统的覆盖范围大,可靠性高,一般不受地面环境影响,因此在所有的应急系统中,卫星通信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卫星系统提供的定位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常用的有GPS、GLONASS、北斗等。

其中,我国的北斗系统还支持短信功能,这在应急场景下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卫星系统的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很高,所以平时很难用到,也只有应急这种无需考虑成本的场景下才会大量使用。

其次是短波通信,这个也是一种古老而成熟的技术。

短波通信距离远,成本较低,支持语音和低数据量业务。

但是短波系统架设并不方便,主要是天线尺寸较大,而且无法传输大数据量业务,更重要的是,短波通信受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很大,通信质量的稳定性较差。不过现在的短波电台一般都支持自动调整的功能,尽量减少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应急场景中也会大量用到对讲机和集群系统,这里不说简单的对讲机,只说集群系统。

由于应用场景中的基础设施往往很不完善,所以一般情况下,这时用到的集群系统往往都是小型便携式系统。这些系统有些是可以利用中小型汽车的箱子,有的甚至是人员背负的方式进行运输。

好了,就讲到这里吧,洋洋洒洒一大堆,写得不大好,还请各位朋友见谅。

实际上,如果要拓展开,可能要几本书的篇幅才能介绍清楚,而且笔者并不精通所有的方向,所以只能泛泛地讲讲。

如果有熟悉这些行业和技术的朋友,还希望能够补充说明,如果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Cano,转载于“通信人家园”,小枣君重新排版和配图)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